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了解明朝的建立,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具体措施;掌握“八股取士”。2.掌握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3.正确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朱元璋其人其事朱元璋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他和秦始皇一样,给后世留下了严重的“相貌疑云”。不管他长得丑与帅,他的聪慧、胆识和做出的贡献,是我们毋庸置疑的。姓名:朱元璋(1328--1398)外号:朱重八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贫农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主要经历:1328—1344年放牛,1344—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讨饭1347—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撞钟1352—1368年造反明朝的那些事儿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家庭困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当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寺庙被战火烧毁,投奔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时间:建立者:朝代:都城:一、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明太祖老年像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明朝应天(南京)明朝疆域图知识串联1.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答: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换位思考:在地方材料一: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元史·百官志》地方行中书省元朝中央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明朝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材料二:明初大案—诛杀胡惟庸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思考:朱元璋为什么杀宰相胡惟庸?在中央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皇帝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目的),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胡惟庸我是最后一个丞相思考:行省制度始于什么朝代?丞相设立于什么朝代?明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皇帝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唐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皇帝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秦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废丞相,权分六部门下省中书省改革机构,强化皇权强化皇权的措施:目的:为巩固统治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分封皇子,监控地方。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分散兵权(目的),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作用)。军事方面明朝地方军事机构设置丞相上朝仪式的变化坐站跪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目的:强化皇权,巩固统治。材料三:朱元璋的烦恼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朱元璋据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锦衣卫:陛下,这是昨天晚上宋学士家宴请宾客的情况。(把图交给宦官递给皇帝)朱元璋:宋爱卿,听说你昨天晚上宴请贵宾,都请了那些人呢?宋濂(惊讶的表情):皇上是不是知道了(轻声)。谢皇上关心,臣昨天和几个朋友聚了聚,有王学士,李尚书,还有张侍郎。朱元璋:都吃了哪些好菜啊?宋濂:禀皇上,有…………。朱元璋:很好,你没有欺骗朕,是朕的忠臣,由你们辅佐朕,我很放心(面露笑容)。来人,把这张图给宋大人看看。宦官:是。(将图拿给宋濂)宋濂(接过图,伸手抹了把汗,轻声):好险,锦衣卫真是无孔不入啊。总结: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锦衣卫印锦衣腰牌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目的:监视臣民。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设立厂卫特务机构东厂,明成祖在北京东厂胡同成立的特务机构,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东厂腰牌东厂木印课外阅读钱宰玩牌有个很有名的故事。洪武年间,吏部侍郎钱宰见朱元璋,朱元璋问他昨晚干什么了,这官员说,和同僚玩牌,可是丢了牌,结果不欢而散。结果朱元璋拿出了一张牌,钱宰一看,正是丢了的那张。也就是说,你不知道当时打牌的那些哥们哪个是锦衣卫。很可能你手下人就是锦衣卫,这都无法得知。据史书《稗史汇编》记载,明朝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1.考试范围和答题标准①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目的:加强对思想的控制②考试范围: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③答题标准: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朱熹,南宋儒家代表人物。2.答题格式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图为考场和看榜图)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破题]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承题]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起讲]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入手]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起股]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中股]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后股]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束股]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八股取士的最大危害在于:钳制了思想,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3.“八股取士”的弊端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甲:我严格按着《四书集注》上的观点来答题。假如甲乙是一起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的考生。根据他们的答案,你认为他们谁会高中状元?乙:我要别出心裁,创新观点。由此可见,八股取士的最大危害在于:束缚了思想,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答:甲很可能高中状元,乙要是写得过分,有可能锒铛入狱。四、经济的发展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概况)1.农业的发展表现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玉米甘薯马铃薯西红柿辣椒花生向日葵四、经济的发展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丝织品山茶禽鸟图景德镇青花瓷3.商品经济的活跃(图为北京城《皇都积胜图》)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上面两图晋商故里,下面两图微商故里1.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课后活动答:利: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强化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弊:废丞相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空前加强名全国政务最后都集中在皇帝身上,遇到了重大问题无处商量;军国大事由皇帝有人来裁决,决策难免失误,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国家兴衰维系于皇帝的个人素质,不利于国家和政府效能,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厂卫特务机构削藩吏户礼兵刑工废丞相八股取士废行中书省,设三司皇帝群臣人民知识分子地方中央皇族总结归纳图说历史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朝的建立考试内容:四书、五经科举考试的变化答题观点:《四书集注》1368年朱元璋建明朝,定都应天厂卫制度:锦衣卫和东厂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答题格式:八股文经济的发展农业:引进原产美洲的农作物手工业:棉纺织业;制瓷业(景德镇青花瓷)商业:商帮出现(晋商、徽商)明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