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1.原因:(1)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_____________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力量。(2)中原王朝需要补充兵源和劳动力。2.措施:对周边民族进行_____,甚至强迫他们向内地迁徙。3.民族:匈奴、_____、羯、___、羌,在历史上合称“五胡”。4.影响:各族人民在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方面呈现出__________的趋势。北方和西北方招抚鲜卑氐逐渐认同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崛起:(1)建国:386年,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历史上称为北魏。(2)发展:439年,北魏统一_________,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的局面。黄河流域2.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_________成为历史潮流。②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_____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内容。①迁都: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_____。②汉化:_________,学习汉语,_________,提倡与汉人通婚。民族汇聚汉族洛阳改穿汉服采用汉姓3.影响:(1)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2)_________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中原文化【记一记】☉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以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朝时我国北方历史发展特征:一是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二是各族人民在长期杂居相处中联系日益密切,加强了民族大融合。☉歌谣记忆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民族入中原。冲突交往数百年,中华民族凝聚显。北魏明君孝文帝,胸怀大志主动变。与汉通婚语姓服,平城洛阳都城迁。【读一读】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解读】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原文大意: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者,就要降职或罢官。”【读图学史】A:_____B:_____C:___D:___E:___鲜卑匈奴羯羌氐【线索构建】A:_________B:_______北方民族孝文帝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请你根据下列史料,完成以下探究任务。【史料中的历史】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引自《魏书》(1)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材料中的“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提示:迁都。北魏孝文帝。洛阳。【图片中的历史】材料二材料三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赖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除此之外,请再写出一项其改革的措施。提示: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任写一项)(3)请你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提示: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或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学习认识感悟】(4)结合上述问题探究,请你谈谈对改革的认识。提示: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富强、社会进步、民族融合的重要手段。(5)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提示: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言之有理即可)【备选探究】探究主题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孝文帝的评价,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参考答案】赞同乙。因为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当加以肯定。【核心点拨】1.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提示:(1)平城位置偏北,地处边陲,战乱较多,资源较贫瘠。(2)洛阳是中原文化的中心,有利于对汉族文化的学习。(3)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主要方式。提示:(1)民族迁徙和杂居。(2)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3)和亲。(4)战争。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内迁的边疆少数民族?提示:内迁少数民族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都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不能称他们为“异族”或“外族”,他们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作出了贡献,且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