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的比较优势及其战略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区域创新的比较优势及其战略研究姓名:李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罗能生20071008区域创新的比较优势及其战略研究作者:李巍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孟波.李定猛.张贵平.方芳.田明.MENGBo.LIDingmeng.ZHANGGuiping.FANGFang.TIANMing贵州区域创新比较优势研究-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贵州作为一个科技资源比较落后的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弱.要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增强区域创新能力.贵州区域创新要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发挥比较优势.2.学位论文王丽娟湖南区域创新比较优势测评及创新战略选择2009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经济的区域化特征越来越凸显。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但是,由于全球化经济中国际竞争的加强,传统区域发展模式和政策显现出明显的不足。另一方面,产业集群的出现对传统区域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促进了新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出现。但是,由于各区域创新条件的不同,在区域创新体系中融入比较优势理论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区域创新比较优势测评体系,包括以下四个指标:科技成果优势、科技人才优势、产业支撑优势以及创新环境优势。依据上述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从而得出具体产业的综合得分,为创新比较优势的测评提供依据。同时,运用DEA对湖南省现有产业创新效率进行分析,以期对创新资源的运用情况进行测评。本文的研究表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产业所具有的创新比较优势较明显,说明这一区域创新比较优势测评体系是合理和科学的。运用上述测评体系对湖南省产业创新能力进行测评得出:湖南省制造业的创新比较优势参差不齐,个别产业创新比较优势较明显,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而有的产业则不具备创新比较优势,如:食品加工制造业(包括饮料)等。同时,运用DEA对产业创新效率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分析,一些具有创新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时也是DEA有效行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也是湖南省发展较成熟的产业,对湖南省的经济贡献较大;另外,一些产业虽具有许多创新资源,但是在科技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上存在问题,比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它们的创新优势资源排在湖南省制造业的前列,但是,创新效率却令人担忧。因此,根据本文的分析,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湖南省制造业创新发展战略。3.期刊论文吴慈生.赵曙明从区位比较优势到区域竞争优势--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化述评及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现代管理科学2005,(9)本文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论述了从寻求区位比较优势到建立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观及其演化,分析了区域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提出了研究和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对探讨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4.学位论文曹再兴我国区域创新同构问题及其优化研究2008近年来,我国区域创新取得了很大成就,有效推进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国区域创新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在这些问题中,区域创新同构是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但目前理论界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因此,研究我国区域创新同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借鉴产业同构及相关理论,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高新区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分析样本,从区域创新活动和区域创新成果两个方面,分别实证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同构问题的存在。在分析区域创新活动同构时,定性分析了我国主要国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同构;在分析区域创新成果同构时,选取高技术新产品产值(1997-2006)作为样本参数,采用相似系数法和结构差异度法,定量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成果同构的存在,但结果显示,趋同趋势不明显。在实证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同构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同构问题的成因,并简要论述了其不利影响。区域创新同构问题最根本的成因在于区域创新战略规划的差异化不够,或者没有根据各区域的个性特征规划本区域的创新,在此前提下,本文提出区域创新比较优势战略,旨在规避区域创新同构,并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区域创新比较优势战略的科学性的进行了论证。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5.期刊论文李强区域经济结构转变中的核心竞争力导向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4,23(3)区域经济的发展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其关键在于区域产业结构的成北功转变.在区域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必须以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突出比较优势、区域创新和创建有竞争力的产业群,三者在不同层面上体现了区域核心竞争力对于区域产业结构转变的导向作用.以区域核心竞争力为导向,转变区域经济结构,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6.学位论文廖瑾区域优势与转化研究2005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际分工体系不断完善,在提高各国、各地区之间依存度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竞争。为了共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各国、各地区之间形成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区域经济合作,而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区域经济合作是建立在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国际分工和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国家)区域优势的演变规律。从我国来看,各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发展也同样要遵循区域优势的演变规律。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大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存在着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差异,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区域优势。各个区域应主要依靠自身的区域优势,遵循区域优势的演变规律积极参与合作与竞争,以实现本区域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环境利益,同时又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做出贡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把东、中、西三大地带通过合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从1999年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部大开发取得的成绩更多的得益于政策的倾斜和支持。在我国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西部主要依靠内生的力量,通过与东部、中部的竞争与合作寻求发展的潜力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发挥。在实践中,西部在经济实现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区产业趋同化、低水平重复建设、地方保护主义等不好现象,结果浪费了大量的资源,降低了整体的经济效益。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没有把区域经济发展牢固的建立在区域优势的基础上,没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培育和发展新的区域优势,没有深刻认识到区域创新和区域合作是实现区域优势转化的必然选择。从理论研究来看,“区域优势”是区域经济研究经常使用的基本概念之一,对区域优势的研究是区域经济理论领域的重大课题之一。研究区域优势的目的就是要深刻的揭示出区域优势的本质,科学地分析各地区的区域优势的差异,客观的、准确的评价各地区的区域优势并使之得以充分发挥。这一重大课题的实践价值主要在于区域优势是国家制订区域发展和经济布局政策、促进社会资源空间配置合理化的基本依据,是各地区制订正确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实现地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地区实际情况的区域优势理论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分析我国的区域经济运行情况,如何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数量化、动态化,这些问题在理论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深化。因此,对区域优势进行研究,无论是从当前来看,还是从长远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以区域优势为核心,研究区域优势的演变规律,探索如何利用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区域优势?如何评价或衡量区域优势?区域优势转化的机制和内容是什么?区域优势转化的动力是什么?如何实现区域优势的跨区域转化?本文分三大部分,围绕上述问题分别加以论述和回答。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导论,论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结构框架、研究的方法和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第一章至第三章,为本文的理论综述。本部分依次对比较优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进行了回顾、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这些理论对构建区域优势理论的一些启示。本部分还对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竞争优势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种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争论作了一定的论述。第三部分包括本文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论述的是本文构建的区域优势理论分析框架和有关区域优势转化的内容。本文的创新之处就集中体现在第三部分。第四章以前三章为理论基础,首先对本文研究的区域优势及其相关概念加以界定、阐释和比较。然后分析了区域优势(要素)的内容和区域优势的分类,接着阐述了本文构建的区域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最后建立了本文衡量区域优势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这一章回答了“什么是区域优势”、“如何评价和衡量区域优势”的问题。第五章的前两节分别论述了实现区域优势转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区域优势转化的机制,之后分别就区域优势发展阶段的演进、自然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社会优势的转化、区域劣势向区域优势转化、区域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等转化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分析。本章回答了区域优势转化的机制和内容等问题。在本章中,笔者借鉴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如区域优势之所以处于潜在阶段,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发展所需条件要素的不完善和优势条件要素与区域外部环境的非耦合性;实现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社会优势转化的过程是一个“走出去”、“请进来”、“再走出去”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区域劣势的转化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同质转化,另一种是异质转化等等。第六章深入研究了创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出区域创新是区域优势转化的动力。本章还深入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特点、形成和发展机制及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对区域创新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见解,认为产业集群不仅是区域集聚优势的重要体现,而且也是区域创新的重要模式;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的组织形式、创新过程和创新绩效都会带来新的变化,产生新的特征。本章回答了区域优势转化的动力问题。第七章尝试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理论分析角度——共生理论来解释区域优势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本章在介绍了共生理论的相关概念和原理之后,对区域经济合作进行了概述,接着运用共生理论论述了区域优势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最后以我国东西部的区域经济合作为例,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了东部和西部各自的区域优势,探讨了东西部区域合作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措施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回答了区域优势如何实现跨区域转化的问题。笔者在研究区域优势的过程中,在以下五个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见解:1、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初步建立了区域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并建立了本文衡量区域优势的指标体系和方法。2、本文对区域优势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类,将区域优势按照影响区域优势的因素、区域优势表现形式、优势条件要素种类、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等进行了划分。3、本文重点分析了区域优势的转化问题,在区域优势分类的基础上对区域优势发展阶段的演进、自然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社会优势的转化、区域劣势向区域优势的转化以及区域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做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实现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社会优势转化的过程是一个“走出去”、“请进来”、“再走出去”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区域劣势的转化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同质转化,另一种是异质转化等等。4、本文从区域优势的角度分析了区域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区域创新是区域优势转化的主要动力;产业集群是区域集聚优势的重要表现,它难以复制和模仿。创新网络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而产业集群是形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