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人物形象。3.体会《战国策》的语言风格。4.感受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敢于斗争的英雄豪气。学习目标作者介绍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使秦王吞并魏国的企图落空,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唐雎不辱使命》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背景资料《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共有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富有文学意味。知识链接检查预习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缟()素休祲()fúxiǎnqiānɡɡǎojìn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整体感知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主要矛盾是秦王嬴政欲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秦王: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唐雎: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具有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谋臣。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内容探究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秦王认为自己有恩于安陵君。不是真心话。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让安陵君扩大土地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是威。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品味赏析用专诸、聂政、要离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写法探究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秦王自以为无人敢摸老虎屁股,而唐雎居然敢在老虎头上猛击一掌。秦王被激怒,于是以“天子之怒”相威胁,而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奋起抗争。唐雎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作者充分调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以烘托气氛,同时对二人的情态举止的变化略加点染,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成功地刻画出唐雎不畏强暴的鲜明个性。鉴赏评价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荀子: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刘勰: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圣经》: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拓展延伸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总结结构图示骄横欺诈敢于斗争狂妄无理善于斗争不可一世不畏强暴--------→←--------前倨后恭前恭后倨色厉内荏智勇双全秦王唐雎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