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1概述11.1设计依据........................................11.2设计范围.......................................31.3主要设计原则及标准..............................31.4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52车站建筑设计.......................................62.1车站总平面.....................................62.2车站规模.......................................92.3车站建筑布置..................................113车站结构设计......................................133.1地质概况......................................133.2结构设计原则...................................223.3结构方案的选择.................................253.4围护结构计算...................................273.6暗挖结构计算...................................354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404.1施工方法的论证及方案比选(含车站站厅及风机房等附属结构)..............................................404.2主要施工步骤...................................414.3指导性施工组织安排.............................424.4地面、地下管线迁改及防护措施....................434.5施工场地布置及交通疏解.........................434.6与邻近工程和建(构)筑物的关系及处理方案.........444.7与区间隧道工程接口处理.........................4524.8施工监控量测...................................455结构防水设计......................................465.1防水设计原则及标准............................465.2对防水施工的要求及措施.........................466环境保护措施......................................476.1环境保护要求及措施(含弃土、废水、降水、施工噪音、爆破等)............................................476.2施工期间既有建(构)筑物保护要求................507存在的问题及建议...................................51说明部分附件........................................51一、主要工程数量表(表1)二、车站主要特征及设备表(表2)三、有关协议、纪要及文件四、图纸目录11概述五号线呈东西走向,贯穿广州城市东西,线路西起芳村区的滘口,东至广州开发区的黄埔客运港,全线共设29座车站,有12座车站分别与其它轨道交通线换乘。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首期工程(滘口至文冲段)正线线路全长32km,其中29.79km为地下线路,2km为高架线路,0.21km为路基或路堑线路。线路西起芳村的滘口站,东至黄埔的文冲站,从东往西依次设置24座车站。首期工程共有10座车站与其它线路换乘,分别是:滘口站(与佛山南海轨道交通线换乘)、大坦沙南站(与六号线换乘)、西村站(与八号线换乘)、广州火车站(与二号线换乘)、区庄站(与六号线换乘)、杨箕站(与一号线换乘)、珠江新城站(与三号线换乘)、黄洲站(与四号线换乘)、茅岗站(与九号线及城际广深线换乘)、港湾路站(与七号线换乘)。五号线的车辆段选址在鱼珠,负责五号线的全线停车及所有检修工作,并承担四、五、六、七、九号线的大、架修。新建控制中心设置在鱼珠车辆段内。首期工程新建1座主变电站,扩建1座主变电站,有3个集中冷站。五号线最高运行速度90km/h,初期采用四辆编组,近期采用四、六辆编组混跑,远期采用六辆编组,远期系统最大运输能力可达46000人/小时。1.1设计依据1)《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首期工程(滘口至文冲段)可行性研究报告》。22)《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首期工程(滘口至文冲段)技术要求》(送审稿)(二○○四年六月)。3)《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首期工程(滘口至文冲段)文件组成与内容》(二○○四年五月)。4)《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首期工程(滘口至文冲段)文件编制统一规定》(二○○四年五月)。5)《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首期工程(滘口至文冲段)初步设计机电设备系统总体要求》。6)《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首期工程(滘口至文冲段)总体方案设计审查意见》。7)《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工程西村站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8)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首期工程(滘口至文冲段)西村站初步设计文件。9)《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及国家与地区现行规范和标准。10)业主提供的其它基础资料。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2)《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1)。13)《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1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15)《地下工程防水设计规范》(GB50108-2001)。16)《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17)《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BJ11-87)。1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31.2设计范围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首期工程(滘口至文冲段)西村站设计分界里程YCK5+547.1~YCK5+677.3包括车站主体、车站附属(含通道、出入口、风道、风亭)的建筑、结构设计以及接地设计。1.3主要设计原则及标准1)主要设计原则(1)地铁车站设计首先应符合城市交通、地铁路网规划、地铁线路走向及建筑规划及景观的要求,以达到充分吸引客流的目的;其次还要妥善处理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等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工时对地面建筑物、地面交通、商业活动及市民的影响。(2)车站规模除应满足远期设计客流集散量和运营管理的需要外,还应满足事故期间紧急疏散的需要。站内客流应组织流畅、合理、客流交叉小,进、出站客流与换乘客流尽可能无交叉,换乘方便。(3)凡处在城市主干道下的地铁车站,应满足主体结构上覆土不小于3m的城市规划控制要求,凡处在城市次干道下的地铁车站,应满足主体结构上覆土不小于2.5m的城市规划控制要求,并同时应满足市政管线的要求。(4)地下车站应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优化建筑布置,使其规模小、投资省。(5)车站设计应以人为本,保证乘客使用安全、方便,并具有良好的通风、照明、卫生、防灾等设备条件,为乘客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6)车站的设计按同一时间内发一次火灾考虑,并满足人防和消防的要求。4(7)换乘车站的设计换乘站应能满足其功能要求,考虑与其它轨道线路的换乘位置,选择合理的换乘方式,保证换乘设施的通过能力满足远期换乘客流的需要。其中,在设计中尤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尽量缩短换乘距离,做到路线明确、简捷、方便乘客。②尽量减少换乘高差,避免高度损失。③换乘客流宜与进、出站客流分开,避免交叉干扰。(8)充分考虑施工的可实施性,采用成熟可靠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9)在保证工程安全、周围已有建筑物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投资。2)主要技术标准执行《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首期工程(滘口至文冲段)技术要求》中有关章、节的规定及《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和其他相关规范、规程的有关技术标准。由于八号线为二号线的延伸线,因此有关八号线的技术标准均同二号线,其中:(1)站厅层(括号中的数据为八号线的技术标准)公共区装修后地坪面至结构顶板净高(一般情况)≥4500mm公共区地坪装修层厚度150mm公共区装修后净高≥3000mm弧形断面有效宽度内装修后最小净高(两侧起拱处)≥2000mm车站控制室与站厅之间设大面积放火玻璃窗,各类管理和设备用房净空应符合其使用功能和工艺要求。(2)站台层岛式站台宽度(无柱时)≥8000mm岛式站台宽度(有柱时)≥10000mm5岛式站台侧站台宽度(有柱时)≥2500mm侧式站台宽度无柱时≥3500mm无柱时柱外站台≥2000mm有柱时柱内站台≥3000mm装修后净高≥3000mm地坪装修层厚度100mm站台装修面至轨顶面高880mm(1080mm)站台边缘到线路中心线1500mm(1600mm)线路中心线到侧墙净距2200mm轨面至结构底板(一般情况下)580mm地坪装修面至结构中板底面净高(一般情况下)4500mm有效站台总长106m(140m)屏蔽门长103.16m(137m)(3)通道人行通道宽度≥2500mm人行通道净高(通道长度≤60m)≥2500mm人行通道纵向坡度0.3%≤i≤5%1.4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1)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1)8号线站位合理,换乘较方便,方案基本可行。但通向站台隧道的楼、扶梯数目应按疏散要求予以核减,站台隧道也可进一步缩短。(2)对桩的加固主要是桩底,侧向大管棚的作用不大,能否取消。(3)本站通风环控系统占用面积过大,风道过长(一般不宜超过50米),应根据暗挖站的特点,研究能否只采用一端一个活塞风井的6方案,以减少风道的数目和长度以及拆迁量。2)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的回复意见:(1)五号线西村站内由明挖分站厅至暗挖站台隧道的斜通道内的楼、扶梯的提升高度为13米,五号线技术要求规定当自动扶梯的提升高度大于12米时,除应设上、下行自动扶梯外,还应考虑设一台备用扶梯,本站斜通道内的楼、扶梯的数目满足技术要求规定,故未减少自动扶梯的台数。站台隧道的长度由135.2m缩短至130.2m。车站站台层有效站台的宽度由4.0米减至3.5米,已按审查意见修改(有效站台原设计宽度为4.0m,主要是考虑站台层两横通道之间的站台上进、出站客流、换乘客流、以及残疾人客流主要在这里集散,站台宽度宽一些有利于客流集散,初步设计审查要求站台的宽度减至3.5米,我院执行审查意见)。(2)桩底距离隧道仰拱底部较大,较难加固,经计算侧向大管棚对限制桩及隧道初支侧向变形作用较大,故未取消侧向大管棚。(3)本站隧道风机房的设计按系统设计单位的系统配置进行设计,两端隧道风机房一端一个活塞风井的方案不满足总体组下发的系统配置设计要求,故未执行。2车站建筑设计2.1车站总平面2.1.1站位选址比较1)站位西村站位于环市西路与西增路交叉路口。五号线与八号线在此换乘,五号线沿环市西路呈东西走向,八号线沿西增路呈南北走向。五号线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YCK5+612.4。2)站址环境7(1)地形、地物、地貌环市西路上设有高架桥(内环路),桥桩密布,桥跨纵向一般为22m,最大跨度为40m,横向为17.5m。并在西湾路左右设有两处匝道桥。环市西路及西湾路交通均十分繁忙。周边物业情况:西南角有4、62、71路公交车总站、好又多量贩、和平新村、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等;西北角有广州师范学校附小、环市西苑、华兴家私商场、广州钢管厂等;东北角有羊城西湾大厦(濠都海鲜大酒楼)、长途汽车站等;东南角有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