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日治時期:對原住民的教育策略壹、台灣的原住民對於台灣原住民的起源地,有兩種說法:一是主張原住民的發源地在島外;一是主張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祖居地。前者的說法較為普遍。台灣原住民族,泛指在十七世紀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人民尚未大量移民台灣前,就已經住在台灣及其周邊島嶼的人民。台灣原住民族在語言與文化上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於馬來人。在清朝統治時期,原住民族被稱為「番」,又依順服、歸化程度分為熟番、化番和生番。已歸化者稱為「熟番」,主要居住在平原,又稱為「平埔族」;「生番」是會出草、不服從的,主要居住在高山;「化番」是介於「熟番」與「生番」之間。1895年,台灣淪陷為殖民地,日本也稱原住民為「番」,到1930年霧社事件後,才把「番」改為「高砂族」。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將原住民稱為「平地山胞」或「山地山胞」。後來為了消解族群間的歧視,將山胞改為「原住民」。貳、理番政策日本政府對於理番政策的定義為「未曾有過,及無任何系統的經驗與文化」的民族政策,因此比其他的台灣政策更為慎重與深入,理番政策依警察組織狀況而分為四個時期:(一)、撫番時期(1895-1903)主要是番地的開發,在開發過程中,不使用武力。(二)、討番時期(1903-1915)由警察系統主管理番政策,追求經濟利益為最高原則,佐久間左馬太總督進行了「五年計劃理番事業」,以「掃蕩生番」為重要施政方針。(三)、治番時期(1915-1930)從理番五年計劃結束之後開始,開始了有計劃的治理番地。(四)、育番時期(1930-1945)在霧社事件後,發佈了新的理番施政方針—「理番政策大綱」、「理番警察改善要綱」。就是在嚴厲的警戒體制下施行皇民化的政策。雖然日本政府的理蕃政策,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方針。但歸根究柢日本政府的目的,就是只有一個,就是要攫取山地豐富的資源,將番地納入土地調查的範圍中,成為名副其實的日本財產。因為在1895年11月,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頒布26號日令,聲明「番地=無主地=國有地」。所以在法律上,番地是國有的,番人也沒有「人」應該有的權利。但用武力的鎮壓,始終都會有人起來反抗,為了能夠有效以及長期的控制原住民,必須要從根本來決解,所以日本政府對原住民實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叁、教育政策(一)對原住民教育的主要方針在所有的殖民統治中,面對異民族的被殖民者,為了追求穩定的統治,教育成為重要的策略。因為山地原住民在日本來台灣之前,都沒有受過正統的教育,所有人事物都是靠口頭相傳的,沒有文字的記載,原住民之間也沒有共同的語言,各部族間也很少合作,至日本政府之前的各殖民政府,對於原住民,都是採放任的態度,任其自生自滅。原住民就好像一張白紙,使得日本在原住民的教育中取到了重大的成功,日本人可以輕易的操控原住民,此時的教育策略的運用,成為整個殖民事業的必要組成。在持地六三郎的《番政問題調查書》中,確定了治理原住民的政策方針,教育就是實行的方法之一,對於原住民不需要授與所謂「文明流的學科課程」,只要教以修身要旨、國語、讀書與算術等課程即可(持地六三郎,1930)。所以在日本的教育政策中,只是為了使原住民能學會基本常識,並不是要將原住民變為真正的日本人,使原住民通曉日本人的語言,如此日本人的命令就能直通原住民的腦海裡,統治起來就很方便了。在1903年的一次總督府教育會議上,當時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指示說:「教育是好事,可是也不能隨便開設學校,否則就阻礙了殖民政策。教育只要普及日語教育就好了,至於智育的開發,那就不必了。」(中島光孝(2007))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內地延長政策中,對於被殖民者,只是為了能竊取到利益。初期的教育政策在於教導原住民改變生活習慣,成為良好的農民,是一種消極的政策。「五年理番計畫」之後,教育逐漸教導原住民可以成為日本人,讓原住民開始有國家的意識,對國家服從。到了後期,因應戰爭的需要,就教於原住民要成為皇國民,展開一系列的皇民化的運動,以使得戰場上有足夠的人力與物力。對於原住民的教育,由消極防堵到武力鎮壓,在霧社事件過後,教育成為日本對原住民最主要的治理工作。(二)番童教育想要改變一個民族的故有文化,就是讓他們從兒童時期開始,接近統治者的文化,因為兒童在沒有知道本身文化之前,比較容易接受新的文化。日本針對原住民兒童的教育,根據所在的行政區域,分為兩個系統:接受文教系統所管轄的「國語傳習所」(此處國語是指日語),後來改為「番人公學校」的學校教育,例如1896年9月在豬朥束社(今屏東縣滿州鄉里德村)設置了恆春國語傳習所分教場;而位在番界內的原住民,則接受警察系統所管轄的「番童教育所」教育。日本政府之所以願意在豬朥束社設立第一所原住民的「國語傳習所」,在於頭目潘文傑在日本佔台之初,即表達善意和歸順,在日本人眼中,這樣的表現是一種「溫順」的象徵。在傳習所設立時,當時的學務部伊澤修二發出通知:「…教育番人若不預先調查實際情況,則無法採取適宜的方法,恐日後生憾。依據支廳長的報告等,已知轄內之民較為穩順,與官吏之感情亦因交通等日趨密切之故,奉准設立分教場。然番人反覆無常,除非教育措施得宜,並以威信待之,否則難已成功,所以不僅監督教員、學統之年齡、種族、管理方法、學級、學科及授課時間等,不必拘泥規定,可採取適當方法處理。總之,此舉的目的在實驗教育番人是否適宜,將來教導他們之難易亦可分明,因此不可視同一般之學校…」(《台灣總督府及所屬機構公文類簒》)。由此可看出,這裡的原住民比較「溫順」,和官吏的感情比較好,所以才能設置學校,也可以說是比較具有實驗性質的教育。因為日本政府對於原者民的狀況無法掌握,所以把漢人和原住民區分,透過實際調查情況,方能採取適當的教育策略。日本想要得到樟腦,它是從產於台灣山地的楠木中提取主要成分的精油,而原住民正好盤據整個山地區域。台灣山地的原住民既不歸順清朝,也不會輕易歸順日本的。因此總督府決定要以教育消除原住民的蒙昧,以威力來對付山地原住民的凶暴,恩威並施,因此採取了警察權力下的教育手法。1902年,在各原住民居住地設置了警察派出所。警察派出所的警察在執行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教授原住民兒童日語和禮儀等,這樣的教育設施,稱為「番童教育所」。「番童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原住民學會日本人的風俗習慣,主要的科目為禮儀、日語、算術等,但半數以上的時間用於「耕作、園藝、手工」的課程。「番童教育所」另一個目的為可以在番人反抗時,作為人質。(三)同化教育番童是純潔無瑕的,你用什麼方法去教導他,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日本政府就因為如此,看到番童必定可以成為國家的力量,所以番童被迫講日語,穿和服,這是一種洗腦式的教育,使原住民的兒童忘記了自己是誰?成為日本人的傀儡。在霧社事件中,花崗這一家族被迫自殺,花岡一郎和花岡二郎,他們並不是親兄弟,也不是日本人,他們兩個只是日本「理番警察課」下,刻意培養出來的樣板。在事件發生時,做為日本警察,他們應該去鎮壓起義,但是面對自己的同胞,又無法下手,對於兩種身分認同的錯亂和對立,不知如何抉擇,又感於愧對自己的職責,最後就用自殺來結束矛盾的人生。他們的悲劇,全都是因為充滿了錯誤的教育。但同時可以看出,日本同化教育的成功,讓原住民從部落的意識升遷到國家的認同。霧社事件後,大規模的移住,使原住民與過去斷絕,被日本同化。肆、結論日本政府自1904年開始,在原住民地區廣設「番童教育所」,到1944年戰爭結束前,原住民小孩的小學教育普及率達86.4%,比漢人高出許多,這個雖然是一個很高的數字,但教育所的老師,並不是一般學校的老師,而是沒有受過師範教育的日本警察,所以原住民所接受的並不是正規的教育。而是一種馴化的教育,洗腦的教育,台灣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受到嚴重的摧殘,使許多傳統逐漸流失,連自己民族的歷史也不知道。因為被迫講日語,使得原住民的母語快速的消失。台灣原住民所承受的是一種殖民教育,是一種壓迫卻無從選擇的教育。日本用武力向山地推進,對原住民的生活空間造成侵略;同時「教育」的實施,又對原住民進行了文化上的侵蝕。兩者是同時進行的。但就教育的成效來看,日治時期的原住民教育的效果,就是原住民開始有了書寫能力,有權力在台灣歷史上寫下屬於他們的一頁。語言的學習,使得原住民有了一種共同的語言,可以互相的了解與溝通。日本從明治維新以後,開始了「脫亞入歐」的近代化政策,所以透過日語,可以直接吸收西方的文化知識,那麼原住民的世界觀也會隨之改變,開拓出新的視野,不再閉關自守,接受近代文明的衝擊,進而思考部落的發展方向。參考資料:1、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網站:2、中島光孝(2007)。還我祖靈:台灣原住民族和靖國神社。台北市:人間出版社。3、石丸雅邦(2009)。番地調查與台北帝國大學高砂族研究員。2009年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4、維基百科—理番政策。5、張耀宗(2008)。國家VS部落:日治時期官方原住民教育策略的變革。6、《台灣總督府及所屬機構公文類簒》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