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北京卷自命题)备考策略研究(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古诗鉴赏(北京卷自命题)备考策略研究(提纲)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中学语文教研室周京昱古诗鉴赏考什么?——北京卷命题特点分析古诗鉴赏难在哪儿?——学生现存问题分析古诗鉴赏怎么训练?——复习备考策略分析一、古诗鉴赏考什么?——北京卷命题特点分析㈠文本选择的陌生性、独特性陌生性——与经典作品若即若离独特性——与阅读定式有所区别㈡命题形式的多样性、合理性选择题考查的3个要点①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②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③对作品作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体认㈢知能迁移的关联性、应用性知能迁移的4种方式①识记文学常识;②了解课内作品;③“激活”名词术语;④遵循规律原理。㈣思维活动的层次性、连续性思维活动的4个层次①“是什么?”——文字与意蕴;②“怎么写?”——思路与手法;③“为什么?”——目的与作用;④“怎么样?”——妙笔与败笔。㈤比较阅读的综合性、指向性综合性——①知识与能力;②课内与课外;③背诵与鉴赏;④内容与手法。指向性——①明确可比点;②体认同与异;③评价优与劣。二、古诗鉴赏难在哪儿?——学生现存问题分析㈠如何读懂一首诗——整合所有语言信息,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㈡如何读懂一道题——细察题目给予的所有提示与指令,明了命题者实际的意图。㈢如何进行文字表述——掌握一定的分析原理与表达范式,符合题目要求。三、古诗鉴赏怎么训练?——复习备考策略分析㈠观念与意识1.对古诗鉴赏测试性质的认识2.对古诗鉴赏四种课型的选择㈡知识与能力1.开列知识清单以查缺补漏2.“激活”名词术语以解决问题3.摸索训练途径以增强效果㈢过程与方法1.提升教材的使用价值2.强化对鉴赏原理、思路的认识2㈣治疗与扶植1.纠正学生鉴赏中的“常见病”2.明确优秀诗评应具备的素质【附录一】2002—2006年古诗鉴赏北京卷自命题[例1](2002年春季高考北京卷试题)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C.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2.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参考答案】1.[B]2.[D][例2](2002年夏季高考北京卷试题)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3分)答:【参考答案】1.[B][E]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例3](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试题)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赵嘏3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这两首诗都是抒发。(3分)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3分)答:【参考答案】1.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例4](2003年夏季高考北京卷试题)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露出诗人的遗憾。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护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3分)答:【参考答案】1.[B][E]2.①(体裁上)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②(内容上)a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对人的思念;b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③(写法)a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b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例5](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卷试题)新沙陆龟蒙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1.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2分)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2.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2分)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43.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2分)答:【参考答案】1.D2.C3.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例6](2004年夏季高考北京卷试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从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5分)“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答:【参考答案】1.C2.A3.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例7](2005年春季高考北京卷试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5答:3.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2分)答:【参考答案】1.B2.诗人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答对意思即可)3.要点: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例8](2005年夏季高考北京卷试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相同点:不同点:【参考答案】1.D2.C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例9](2006年夏季高考北京卷试题)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善欺。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6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答:【】【】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答:【参考答案】DE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