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走近作者丁肇中,美国实验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日照,他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其命名为“J粒子”。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背景链接本文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具体实例和自己的实际,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无论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持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4.重点聚焦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关键是什么?生: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要有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师: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生:之所以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因为:①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教育的缺陷决定的;②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③这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学法指津对比论证的作用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令人印象深刻。【典型例题】作者在论述时,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并说说对比论证的作用。【参考答案】反例,王阳明缺乏真正的格物致知,所谓“格竹”一无所获,从而阐述“格物致知”的必要性。作者个人经历的事实也说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正例,科学的实验事实,论述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意义。这些典型的事例充分证明了“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这个中心论点。【技法点睛】分析对比论证的方法作用,两个方面的比较,使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答题思路: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6.传统文化王守仁,别号阳明。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探察埋没.(mò)激变缅.怀(miǎn)B.检讨彷徨.(fáng)毅力肇.事(zào)C.关健测量.(liáng)遵照儒.家(rú)D.恐慌祖籍.(jí)喧告瞭.望(liáo)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B.漫长的人生路上,谁也不会一帆风顺....地到达理想的彼岸,总会有坎坷,总会有惊涛骇浪。C.每当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每当我迷茫不知所措....时,都会想去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D.元旦晚会气氛热烈,我们袖手旁观....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D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吗?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B.《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C.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D.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阿凡题:1087140)A.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具有广阔前景。B.“中华文化湖南行”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伟人故里锦绣湖南”为主题,举办了文化讲坛、书画精品联展等。C.“十三五”期间,根据总体工作部署,我国将对近1000万的贫困人口实施异地扶贫搬迁。D.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既然不能拥有舒适的书房、清净的环境,也会始终保持一份纯洁的读书情感。A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阿凡题:1087141)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A.①②⑤④③B.③⑤④①②C.④①⑤②③D.④①③②⑤C6.文学常识填空。“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_________》中的《_________》篇。宋代朱熹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在一起,称为“四书”。礼记大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7.根据要求,完成任务。(阿凡题:1087142)爸爸买了智能手机,他听说用WiFi上网会有风险。请你根据知识卡片提供的相关信息,告诉爸爸在公共场合使用WiFi的注意事项,以有效保护个人信息。要求表达合理、得体,80字以内。爸爸,在公共场合使用WiFi上网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要登录那些无须密码的WiFi网络;最好关闭手机WiFi开关,尽量使用3G、4G数据流量,这样个人信息就比较安全。8.认真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示例:图上画了一头驴和一只蝉;蝉正在唱歌,驴听了,心想,蝉老弟唱得好,俺要学唱歌。(2)这幅漫画对你有什么启示?简要回答。不能盲目模仿,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路。阅读“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至“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回答问题。9.选文中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10.为什么说“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因为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适当的目标,而这需要实验者的眼光、勇气和毅力。11.选文中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属于举例论证。1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进行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什么应该像什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世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③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④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制定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更有前瞻性、现实性。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有勇气和智慧破除陈腐的旧规矩,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13.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A.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B.一个人应该讲规矩。C.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D.我们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C14.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守规矩的重要性。B.荀子《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学规矩所起到的作用。C.“东施效颦”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不守规矩的危害性。D.“商鞅立木”的事例可以运用到第④段中,论证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C15.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②③④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引用钱先生的话引出中心论点并作为论据证明论点。不能,因为这三段从个人到家庭到政府,层层递进来论证中心论点。16.“格物致知”精神表现在个人行动上,就是要我们都保留一种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那么应该怎样发扬“格物致知”的精神呢?请联系我们的实际写一段200字以内的杂谈。示例:教师应当鼓励独立思考的学生: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自己尝一尝,不是所有的理论都是正确的。格物致知是有想象力、有计划地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所以教师遇到学生拿不准的问题时不要轻易帮学生解决。我的班上就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总是搞一些难题错解,或者故意说一些错误的观点,不过很多同学对此不表示怀疑,他们甚至深信不疑。不知道是不是社会大环境的熏陶让他们如此相信权威,一味埋头苦学而不“格物致知”只会使大脑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