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特点:内容科学,篇幅短小精悍,语言丰富多彩、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形式:主要有自述式、谈话式、故事式等。主题解说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另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文章表明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重点聚焦师:《恐龙无处不在》一文中,为什么每个大陆曾经都有恐龙?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由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太长,它们恰好经历了一个泛大陆由合而分的过程,成了地质演变历史的见证。泛大陆先是分成了四块,然后大部分继续分裂,于是,恐龙也就遍布了每个大陆。由此也就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也同时证明了作者在本文开头提出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师:《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是怎样证明“撞击说”成立的?生:①科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会变成普通的沙子,证明了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②有力的事实证明。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后,产生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证明了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是由巨大的压力形成的。③严密的推理证明。在6500万年前形成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撞击→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5.写作借鉴《恐龙无处不在》逻辑严密,说理充分。首先,点出说明的主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总领全文;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被发现的事实,阐释大陆漂移学说,用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观点;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给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证据。《被压扁的沙子》语言精练,幽默风趣。如“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作者在幽默风趣的话语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褶.皱(zhě)劫.难(jié)追溯.(sù)B.鸟臀.(tún)骨骼.(gé)岛屿.(yǔ)C.潮汐.(xī)撞.击(zhuàng)溅.起(jiàn)D.遗骸.(hài)俯.冲(fǔ)尘埃.(āi)D【解析】D.“骸”应读hái。2.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B.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C.“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D.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解析】D.“:”改为“,”。D3.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阿凡题:1087115)①艾草生长周期长,蒿草生长周期短。②艾草和蒿草最大的区别,就是生长期、高度、茎的颜色、叶面形态和气味等。③从高度上来说,艾草的主干比较粗壮,高度在80~250厘米之间;而蒿草就不同了,主干比较细小,长势最好的蒿草高度也只有10厘米左右。④再往细处看,便是叶子的形态:艾草叶背面有白色绒毛,叶面宽而肥大;而蒿草叶的表面有白色绒毛,叶面小而狭长。⑤通过气味就更容易辨别了:艾草散发出来的是特有的清香味,而大部分蒿草散发出来的是普通青草味。⑥看细一些,艾草的茎部呈淡绿色,大部分蒿草的茎部呈暗红色。A.③②④⑤①⑥B.②⑤①③④⑥C.③①②④⑤⑥D.②①③⑥④⑤D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阿凡题:1087116)(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B.“泛大陆”是指板块将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仅由一个主要大陆构成。C.斯石英原子间结合极为紧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D.在火山活动地区没发现过斯石英的事实,可以证明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解析】C.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C6.综合性学习。(阿凡题:1087117)(1)某校需制作介绍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信息卡,挂在物理实验室的墙上。请你从下列信息中筛选出三则有效信息。(只需写出序号)爱因斯坦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②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些新发现的推动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③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④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⑤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惜无成效。⑥爱因斯坦的理论,特别是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筛选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③④(2)科学进步离不开科学精神。阅读下面材料,你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精神是什么?材料一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试验中得来。”材料二爱迪生做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炭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推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示例:实践出真知,科学离不开实践。阅读“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至“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部分,回答问题。7.“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8.“板块构造”理论的内容是什么?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9.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10.“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中“那时”指_____________。逻辑顺序泛大陆时期11.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似乎”有好像的意思,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极光形成之谜①1950年的一个夜晚,北极夜空上方出现淡红和淡绿色的光弧,时而像在空中舞动的彩带,时而像在空中燃烧的火焰,时而像悬在天边的巨伞……它轻盈地飘荡,不断变化着自己的形状,持续了几个小时。她多彩多姿,一会儿红,一会儿蓝,一会儿绿,一会儿紫,变幻莫测。这就是美丽的极光。②极光是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到地球两极上空,被地磁俘获产生的一种特殊光学现象。③极光在很多地方出现过,但“极光之源”到底在哪里呢?极光是如何形成的呢?极光现象为什么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④科学家研究认为,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极光出现的频率与太阳活动有很大关系,极光就像太阳发出的电。太阳是一颗恒星,不断放出光和热。其表面和内部进行各种化学元素的核反应,产生出强大的、内含大量带电粒子的带电微粒流。这些带电微粒射向空间,和地球外80~1200千米高空的稀薄气体的分子碰撞时,由于速度快而产生发光现象。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大约11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得最多。有人发现当一个“大黑子”经过太阳中心的子午线20~40小时后,地球上一定会出现极光。⑤那为什么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原来,地球本身是个近似以南北两极为地磁两极的大磁石。太阳送来的粒子流接近地球时,以螺旋形的运动方式分别飞向两个磁极。事实上,磁极不能完全控制所有的带电粒子流,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也能在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观察到极光。因为空气成分非常混杂,不同气体成分如氧、氮、氦、氖等在带电微粒流作用下,会发出不同的光,所以极光看上去多彩绚丽。有人从地球磁层的角度考虑,认为地球磁层包裹着地球,就像地球的“保护网”,使之避免遭受太阳风辐射粒子的侵袭。但在南北极的上空,这张“网”并不结实,有较大的“间隙”,通过“间隙”,部分太阳风便会侵入地球磁层。由于南北极上空有“间隙”,因此极光现象多发生在两极地区的上空。⑥但是,上述观点虽较好地解释了极地地区的极光现象,却无法解释近地面附近出现的极光现象。一些人认为这些极光是由于地面附近的静电放电所产生的。据史料记载,离地面1.2~3.0米都出现过极光。有时人们在出现近地极光的地方,还能闻到臭氧的味道。⑦因为许多极光现象与彗星明亮的尾巴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极光现象与彗星联系起来,这对认识极光是有一定好处的。尽管极光之谜还没有完全揭开,但人类对它已经有了较科学的认识,也许很快科学家们就能告诉我们极光真正的奥秘。1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描写了地球北极神奇而绚丽的极光现象,引出说明对象“极光”,语言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3.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下定义,科学准确严密地揭示了极光的本质特征。14.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④⑤段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第④段写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及极光形成的原因,第⑤段写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的原因;第④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③段内容一一照应,结构严谨,所以不能调换。15.选文第⑥段的加点词语“据史料记载”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据史料记载”表明下文的内容有科学依据,起到限制的作用,说明离地面1.2~3.0米出现过极光的现象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主观臆想的,“据史料记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16.选出下列内容与选文不符的一项()A.极光看上去多彩绚丽,是因为空气中含有的氧、氮、氦、氖等不同气体成分在带电微粒流作用下,发出了不同的光。B.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但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也能观察到极光。C.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为11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得最多。D.极光形成之谜至今还没有完全揭开,启示我们科学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的。C【解析】C.其周期大约为11年。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