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5《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课件1 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钟声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明确目标•1.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学习写作新闻评论。•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3.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增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巩固基础1.请同学们用普通话朗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写法。•①国殇•②惨绝人寰•③篡改•④呓语•⑤振聋发聩•⑥遁形•⑦初衷•⑧杀戮•⑨沧海桑田•⑩彰显巩固基础了解文体•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又因为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立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等特殊作用,所以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感知文意1.给每自然段标上小序号,然后思考,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答案这篇课文共分6个自然段,第1段引述新闻事件——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引出下文评论;第2段列举全世界媒体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人士的观点和行为,表达“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这一观点;第3段列举日本右翼分子的疯狂、丑陋的行为,进一步证实胜利得来不易,和平尤其珍贵,“历史不可能被忘记”这一观点;第4段写日本右翼分子的倒行逆施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强烈谴责,其行为遭到了可耻的失败;第5段援引《纽约时报》文章,指出南京这座饱经战火的“恐怖之城”已经成为一座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的“和平之城”;最后一段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再次表达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誓死捍卫和平的鲜明立场和坚强决心。感知文意2.这篇文章共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答案这篇文章一共可以分为三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概括提出问题的时事背景;第2段至第5段是第二部分,分析事件对社会、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最后一段是第三部分,表达立场。合作探究•1.“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这几句话出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请简单说一说这几句话的意思,然后思考,文章以这几句话开头,有什么深意?合作探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明确答案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国家设立公祭日,又通过立法的形式表明我们的民族意志,铸成这口宝鼎,祭奠那些死难的英灵。用这几句话开头,不仅引出本文的论述,更显得大气磅礴,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合作探究•2.第2段引述日本高中大学的例子是不是合适?为什么?明确答案这一段列举的例子包括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士,当然也包括日本。另外,列举日本的例子,说明日本的右翼分子的倒行逆施不但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也遭到了本国爱好和平人士的反对,更能引发人们的反思,效果更好。感悟主题•1.朗读下面几个句子,注意哪些词语需要重读。•①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②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③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④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明确答案①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这几个词需要重读,表现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②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永远”一词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忘历史、誓死捍卫和平的坚强决心。)③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这两个词生动地表现出日本右翼分子丑陋的嘴脸,他们必将遭到可耻的失败。)④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这两个词通过对比,鲜明地表达了正义永远存在、邪恶必将遭到毁灭的思想情感。)感悟主题•2.“《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这句话改为“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的长篇文章”可以不可以?为什么?明确答案不能修改。课文原文把标题提前,具有强调作用,能够唤起读者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记忆。布置作业•课外阅读聂华苓《亲爱的爸爸妈妈》,试着与这篇课文做一个比较,看看这两篇文章有哪些不同,然后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