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阅读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一般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需要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内停顿,就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朗读节奏。划分句子朗读节奏需遵循以下原则:划分句子朗读节奏(1)并列短语之间要略作停顿。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2)按照主/谓/宾,朗读节奏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划分。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3)按照动宾/动补,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采用此法来划分。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4)按照“而前则前”,对于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采用此法来划分。采用此法划分的句子的内容必须具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根据句首语气词来划分,如“盖”“夫”“惟”“凡”,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往往在发语词后面停顿。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6)根据句首连词或总结性词语来划分,“若”“而”“然则”“故”“是故”,往往在这些词语后面要加以停顿。①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②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7)根据句中起舒缓作用的词来划分,如“之”“者”等,有助于确定朗读节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北冥有鱼》)(8)根据句子内在的逻辑意义来划分。其一犬/坐于前。(《狼》)理解文言实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一般来说,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只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应结合上下文。例如: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河中石兽》)“阅十余岁”意思是“过了十多年”,所以“阅”可理解为“经过,经历”。又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阅金经”意思是“浏览珍贵的佛经”,所以“阅”可理解为“浏览,阅读”。实词的理解与辨析(2)通假字。通假字指的是借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两个字的意义原本没有关联,只是因为音同或音近而借用。例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句中“得”的原本意思是“得到;演算产生结果”,这里同“德”,意思是“感恩、感激”。(3)古今异义。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大多数,其中有些词汇的基本意义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山”“水”“上”“下”等,但多数词语的意思则发生了变化。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有助于掌握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词义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种类分析举例词义扩大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小,而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扩大了。如“江”“河”,古义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词义缩小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大,而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义是“妻”和“子”,是两个单音节词;现在只表示“妻子(男性的配偶)”这一个意思,是双音节词。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种类分析举例词义转移词义转移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是一方面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却变成了另外一方面的意思。如“间”,古义指“参与”;现在指“隔开,不连接”。例如:又何间焉?(《曹刿论战》)词义弱化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所表示的词义较强,而在现代汉语中所表示的词义较弱。如“怨”,古义指“仇恨,怀恨”;现在指“埋怨,责备”。续表种类分析举例词义强化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所表示的词义较弱,而在现代汉语中所表示的词义较强。如“恨”,古义表示“遗憾,不满”;现在表示“仇恨,怀恨”。例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褒贬改变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和用法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古义指“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是表示谦虚的中性词;现在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变成了贬义词。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续表(4)词类活用。文言实词分类跟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也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词类活用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名词用作动词。文言文中一个名词若和动作、行为产生某种联系,就可能活用作动词。例如: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句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命名”。②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谓使动,是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即“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句中的“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竭尽”。③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意动,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状态。例如: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美”。④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方位、凭借的工具等。例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句中的“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⑤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即动词或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例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句中的“响”是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回声”。(5)固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是考查重点之外,有的题也会涉及词语固有的含义。如果词语的含义不符合以上几种情况,就应该想到文言文词语还有它本身的意义,这时可以把含有该词语的句子放回原文中,结合原文语境,直接理解词语的含义。这些词语一般都沿用本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句中的“是以”,用的就是本义“因此”。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1)代入筛选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如果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顺承、表递进、表修饰等。例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此句中的“而”表转折。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的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例如:其真无马邪?(《马说》)此句意思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因此“其”在此处表示加强诘问语气。(3)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之”,在句中且其后跟“有”,通常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际意义。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在句末,一般是代词。例如:心乐之。(《小石潭记》)(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四组句子,要求选出与题干所给例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那么可以将四个句子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例句中,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就是相同的一项,如果讲不通,就是不同的一项。(5)语法分析法。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特殊的语法功能,可以通过判断句子的主干成分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在句中所作成分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例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句中“专诸”是主语,“刺”是谓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再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句中“庙堂”是中心语,“高”是定语,由此可确定“之”位于中心语和定语之间,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易错易混小贴士】常用5个文言虚词用法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其”字可代“我”和“他”,近指“这”,远指“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目的“用来”“由”原因。“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译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顺承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要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和文意相对。意译,是根据语句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在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句翻译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保留不翻译。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句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分别是年号、人名、地名,翻译时可以直接抄录。(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例如: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句中的“以”后边省略了“之”,即“这个条件”,翻译时应该将其补充出来。(3)删:删去无需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在翻译时应将无意义的虚词“之”删掉。(4)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在翻译时可调换成“我与城北徐公孰美”的形式。(5)换:在翻译时应把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人称代词。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在翻译时应把“余”换成“我”。(6)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因此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这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句中的“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有8个:①回头看;②看;③探问;④拜访;⑤顾惜,顾念;⑥考虑;⑦但,只是;⑧反而,却。这就要求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选择。在这个句子中用义项④“拜访”最合适。(7)意: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比喻、借代、互文、委婉、讳饰、用典等修辞格,如果直译表达不清楚句意,可意译。意译就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要拘泥于原文的字句。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若直译则为“黄头发和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都自得其乐”,显然不合适。这就需要意译,即“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易错易混小贴士】翻译文言句子顺口溜通读全文,掌握大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补出,倒装调换;异义活用,置换现汉。无义虚词,删去不译;领会语气,务求达雅。(8)格:有些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翻译时也有固定的译法。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在翻译时应按固定格式译出。“得无……乎?”可翻译为“恐怕……吧?”即“得无异乎?”可翻译为”恐怕会有所不同吧?”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类试题的解题方法:(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首先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和关键句,然后借助这些句子正确划分文章层次,梳理层与层、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①整体阅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文言文写景、叙事、抒情,或喜或悲,或乐或忧,都有一个基本的感情基调。作答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看看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景,在深入阅读后思考作者写这些内容的原因。②了解作者经历,把握情感差异。阅读文言文一定要充分了解作者写作时的生活经历,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③研读重点语句,把握情感焦点。文言文的思想感情往往浓缩在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上,阅读时,着意研读这些重点语句,抓住文眼,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焦点。(2)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态度看法。1.人物形象评价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就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分析人物形象(2)通读原文。对于阅读材料,首先通读,大致理解词句意思。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