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2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讲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2基础知识一遍过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确立了实行、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3)意义:揭开了中国的序幕。经济改革改革开放42.措施(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在土地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特征包产到户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公有制经营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该制度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6(2)发展乡镇企业:1984年后,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________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化7二、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3.过程(1)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2)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制度。现代企业企业活力84.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2)使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国有资产9[教材拓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阶段是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第二阶段,中共十四大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78-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是通过简政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10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体制。(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3)发展创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以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公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1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世界经济12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20世纪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3[素养提升·融会贯通]14►探究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史料一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15[思考]根据史料一,分析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解读]史料一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试答]变化: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没有改变,只是在经营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上有所变化。16史料二“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17“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年前后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注: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18[思考]概括史料二中与农村改革相关的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解读]史料二说明农村的经济改革开始影响到政治,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不够解放。19[试答]史料信息:①1980年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改为向阳乡人民政府,表明当地农村改革推广到政治管理体制。②当时政府不宣传、不广播、不登报、写牌人半年不敢见人,表明“左”倾思想束缚仍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公社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积极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迈开了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但当时守旧与改革观念冲突仍很激烈。2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发展及其实质(1)原因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21(2)特点①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②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22(3)发展: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4)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23►探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史料一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24[思考]史料一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解读]史料一中“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强调了计划经济的弊端。[试答]思想:计划经济体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强调计划和市场相结合,这同时也解释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可行性。25史料二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共十八大报告26[思考]你如何理解史料二的内容?[解读]史料二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市场作用”主要强调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试答]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7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项目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②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②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③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28特点①单一公有制②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29以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会议主要内容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不要四面出击,国家发展需要一个过渡时期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重新提出阶级矛盾30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九届三中全会因林彪事件搁浅)给“四人帮”定性,并确立华国锋的领袖地位,以及决定邓小平的复出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大门打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31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建设新农村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32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最大的突破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标志着从1978年开始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阅读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三个时间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3解析:根据材料表格中会议名称提取出的“三中全会折射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过程”这一观点。论证时要结合近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从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三个节点归纳论证,注意与史实结合,言之有理即可。34答案:示例:观点:三中全会折射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过程。论述: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主要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实力有限,所以国家急需一个过渡时期来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主要是因为“文化大革命”后“左”倾思想依然严重,急需思想解放,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35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逐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主要是因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而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结论: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过程,逐渐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3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37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38[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蚌埠二模)1978年11月底,《人民日报》报道,广西允许农民养猪,“凡向国家交售一头肥猪,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北京通县也出现了“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的新现象。报道还说,那些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化大革命”流毒。这表明当时()39A.群众自发的改革举措获政府支持B.改革开放政策成为普遍共识C.改革开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D.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40D[根据材料“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化大革命’流毒”可知,经济体制改革的战鼓已经敲响,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故选D项。]412.1983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文件指出,“这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的新发展”。在此,中共中央()A.剖析了人民公社废除的背景B.阐明了乡镇企业开创的意义C.认可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2D[根据材料“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的新发展”可知,题干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高度肯定,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人民公社废除的背景问题,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乡镇企业问题,故排除B项;材料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改革,而不是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故排除C项。]433.(2019·太原二模)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A.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发生质变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C.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得以消除D.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44B[通过题干中1993年中央1号文件与1984年中央1号文件相关内容的对比可知有以下两点变化,第一,土地承包期的延长;第二,“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

1 / 1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