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2————————[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个主题: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两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三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3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4基础知识一遍过5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外: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2)国内: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国内战争62.目的(1)前期:“一切为了前线”。(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73.内容(1)农业:实行。(2)工业:普遍实行,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商业:取消。(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商品贸易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84.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______斗争的胜利。(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并在战争结束后进一步加强。军事9[教材拓展]__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和不良后果(1)必要性①从历史背景看,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帝国主义企图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扼杀在摇篮里。②从苏俄自身看,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军事力量都十分薄弱,再加上一战的破坏,只能用特殊措施保卫革命果实。10(2)不良后果①余粮收集制既侵犯了富裕农民的利益,也损害了广大中农和贫农的利益,从而动摇了工农联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全国性的饥荒和严重的政治危机。②全盘国有化,超出了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限度,政府控制过于严格使资产阶级站到反革命一边。③取消商品贸易,否定货币和价值规律,使投机猖獗,严重影响经济发展。11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经济122.实行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3.措施(1)农业:以固定的代替余粮征集制。(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粮食税私人小企业134.意义(1)理论上:在占优势的俄国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2)实践上: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苏维埃小农14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15三、斯大林体制1.过程经过工业化和,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农业集体化162.特征(1)实行单一的,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4)主要以管理经济。行政手段公有制指令性173.评价(1)积极: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消极: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逐渐僵化,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体系18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影响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9[素养提升·融会贯通]20►探究1苏俄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史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21[思考]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从“非常态”与“合理性”的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读]史料一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非常时期实行的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具有经济和政治上的合理性。22[试答]“非常态”是指战争状态。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苏俄爆发内战。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合理性”是指该政策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胜敌人,保卫新生政权。23史料二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计划、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24[思考]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列宁“改良主义”的内容。[解读]由史料二中“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等关键信息可知,列宁试图部分发展资本主义,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25[试答]内容: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2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同作用巩固了政权27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间接过渡异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28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异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9►探究2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料一在苏联,1928年1公斤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千克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千克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30[思考]史料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什么特征?有什么消极影响?[解读]1公斤稞麦可交换的物品1953年与1928年相比少了几十倍,1953年的义务交售让农民损失惨重,这说明政府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31[试答]特征:在苏联“斯大林模式”下,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消极影响:为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32史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33[思考]斯大林对列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改变有何体现?[解读]史料二说明斯大林的政策更多体现在对新经济政策的改变上。[试答]体现: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4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1)原因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②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35③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④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36(2)特点①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②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37以家国情怀认识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路子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38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39根据材料,概括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在农村“延伸和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体现。40解析:依据材料信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从对外开放、对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归纳中国改革开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体现。41答案:表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体现: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内深化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2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相似点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中国“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43苏俄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俄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内容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中国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44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中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45[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永州一模)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道:“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46A[由“准备消灭货币”“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代替贸易”可知,当时苏俄准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此政策是为了适应当时苏俄所面临的形势,故选A项;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不是理论创新,排除B项;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苏俄陷入内忧外患困境,排除C项;材料中“认识”是后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依据,新经济政策与此“认识”不符,排除D项。]472.(2019·云南二模)1921年7月,列宁指出:“解决食品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