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7课我们的中华文化2最新考纲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从而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增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通过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公共参与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把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并能够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3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4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重要见证:①与②。汉字为书写③,传承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⑤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⑥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汉字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中华文明重要标志一脉相传5点拨:区分文字和汉字: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6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⑦的领导和⑧的指引下。(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⑨、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取其精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7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体现在⑩和科学技术上。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⑪______________的特点。(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⑫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⑬特征。区域文学艺术实用性和综合性历史、地理8(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⑭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b.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⑮__________的丰富色彩。c.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⑯,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d.各兄弟民族的文化⑰、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相互交融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共性9[易错分析]1.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不等同于文字。102.在交流借鉴过程中,我国各地文化已融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互相交流、借鉴、吸收,渐趋融合;但是还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并没有融为一体。113.自然条件的不同决定着各地文化的差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影响着各地方文化发展中的差异;但是,这一影响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124.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总和指向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31.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14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152.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16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73.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角度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说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区别侧重点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18区别见证或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联系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19提醒:“历史久远”“追溯到”⇒源远流长“气势恢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204.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1提醒: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解二者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225.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23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24考点展示全国卷5年0考命题揭秘导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具体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从核心素养上看,以政治认同为主。从考查方式上看,高考命题往往提供某种文化产品、某个民族文化、某个区域文化为素材,考查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理解。2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史官们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形成了丰厚的规模巨大的史书典籍。关于史书典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6①我国的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③史书典籍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我国的史书典籍,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7D[设问侧重于对史书典籍的认识,而非对传统文化的认识,②不符合题意;传统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错误;①④是对史书典籍的正确认识。]28中华文化博大精深2.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29B[材料中的“燕赵”“吴楚”“北人”“南人”表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应选B项;A、C、D三项中的源远流长、多元一体、自强不息都不符合题意,舍去。]30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3.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31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A[黎族许多文化成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①正确;黎族文化产生于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悠久的历史,②正确。③错误,文化的性质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④错误,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但不是根本动力。]33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4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内涵意义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①__________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②___________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③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④和睦相处积极成分认同理解35点拨: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交流借鉴等。362.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37[易错分析]1.我国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实现了兼收并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兼收并蓄是指我国文化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而不是对外传播,要注意文化传播方向的差别。382.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但认同的对象是本民族文化。393.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中华文化的力量既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之中,还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之中。404.包容性要求我们批判地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指向的是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横向关系,而不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纵向关系。411.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42提醒:(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入其他文明。43(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善、结合、融合、借鉴等。44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几个注意点(1)认为“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整合而成”是错误的。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整合”说法错误。(2)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3)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453.中华文化的力量(1)表现及原因表现①对外: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②对内: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原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特征46(2)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方向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47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