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略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际战略学——军事斗争政治化河南师范大学政管学院陈俊杰西方地缘战略学家眼里的世界地图麦金德眼里的心脏地带斯派克曼眼里的边缘地带马汉眼里的战略水道国际战略的定义“国际战略”这一概念截至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定义,大致是指一个国家根据特定历史阶段的国际形势需要而在对外政策领域作出的全局性规划。国际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世界舞台上,任何国家要顺利实现自己的利益,都要参与越来越频繁的国际互动。进行这样的互动,国家既要角力,又要斗智,而正是各种斗智催生了国际战略。观念、定位、计划与模式的战略循环地缘战略模式地缘战略从地理角度考察国际关系,如军事上的安全关系、政治上的权力关系与经济上的财富关系,故安全、权力与财富是国家制定地缘战略的主要目标。国际格局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因此要根据地理要素与地理形势,分析、预测与应对世界、地区或周边的地缘环境和相关国家的地缘战略。地缘战略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定型,催生地缘战略模式。布热津斯基眼里的“大棋局”若干地缘战略模式美国的蝶形模式:以阿拉斯加为头,以美国本土为腹,以拉丁美洲为尾,以欧盟(东北)和日本(西北)为前翼,以南非(东南)和澳大利亚(西南)为后翼;前苏联的双头鹰模式:以雷巴奇半岛为左翼,以楚科奇半岛为右翼,以加里宁格勒为左喙,以海参崴为右喙,以南高加索地区为左足,以阿富汗为右足;日本的雁行模式:以日本为头雁,以亚洲四小龙为中锋,以东盟为后卫;印度的航母模式:以印度洋为跑道,以南亚为塔吊,以阿富汗、西藏和缅甸为舰载机,以南非和澳大利亚为双锚。里根勃列日涅夫中曾根康弘拉吉夫•甘地古代中国的宗藩地缘战略模式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地缘战略以宗藩模式最具代表性,呈现隔绝性(外兴安岭-蒙古高原-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长山山脉一线是其天然屏障)、向心性(以北京-西安-南京为三角形作内切圆大致可锁定中国的“心脏地带”即中原地区)与辐射性(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为降级递进的宗藩体系)。前清时期中国宗藩地缘战略模式南京西安北京帕米尔高原当代中国的“新三环”地缘战略模式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地缘战略与二战结束后英国的“三环外交”有异曲同工之妙。胡锦涛的“和谐世界”蓝图,以大国为经济和谐重点,以邻国为军事和谐重点,以小国为政治和谐重点。这种“新三环”地缘战略模式,以中国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因此又有别于冷战时期江河日下的英国,也不太可能简单地重蹈丘吉尔空中楼阁式一厢情愿的覆辙。↔丘吉尔艾森豪威尔↔戴高乐↔赫鲁晓夫↔胡锦涛奥巴马↔小泽一郎↔梅德韦杰夫“三环外交”VS“新三环外交”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战略”的本义是作战的谋略,涉及指导战争的方式或方法。对于具有创造性的指导战争的方式或方法,人们通常称之为战争艺术。在理论上,战争艺术包括两个层次,即战略与战术。对于这两者的区分,人们通常接受这样的说法,即“小战术”涉及的是面对面的战斗,而“大战略”则是对整个战争行动的部署。战略家:刘邦善将将——运筹帷幄之中战术家:韩信善将兵——决胜千里之外战略的属性战略理论有如下四大属性:第一,战略是关系全局的指导方针;第二,战略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与途径;第三,战略的实现必须以实力和资源为条件;第四,战略既是艺术又是科学。总之,战略是调动一切力量与资源以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艺术与科学。战略科学是指决策要适应客观情况,战略艺术则强调操作手段要高明。国家战略与国际战略的关系国家战略的谋划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不同的部门与方面,其中涉及对外关系的战略部分就是国际战略,也可称为对外战略。作为战略的一个类别,国际战略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相对于国际关系而言的。国际战略的主体是作为国际行为体的国家,其运作的背景与环境是国际体系,表现方式是超出国家边界的国际互动,因此主要涉及的是国家的对外政策与对外行为。隆中隆中对:三极战略国际战略的领域与特征国际战略主要涉及五个领域:一是政治领域,二是经济领域,三是军事领域,四是科技领域,五是文化领域。国际战略主要有五个特征:一是战略目标的全球性,二是战略重点的方向性,三是战略手段的对抗性,四是战略进程的预见性,五是战略思维的谋划性。毛泽东↔尼克松↕↕勃列日涅夫邓小平↔卡特↕↕勃列日涅夫邓小平↔里根↕↕戈尔巴乔夫冷战时期中美苏战略大三角新中国的国际战略五十年代:联苏反美“一边倒”;六十年代:既反美又反苏“举起两个拳头打人”;七十年代:联美反苏“一条线”;八十年代:全方位战略“不结盟”;九十年代:全球化战略“走出去”;二十一世纪初期:和平崛起“和谐世界”大三角不结盟战略战略走出去和平崛起战略战略国际政治战略国际政治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外交战略,是对国家意志的直接体现。中国在冷战结束之后的国际政治战略奉行邓小平的十六字方针:“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坚持“三不主义”:不挑头,不扛旗,不背包袱。胡锦涛的“和谐世界”构想,以求同存异为前提,继续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全方位外交,争取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国际经济战略国际经济战略又可主要分为三大领域:国际贸易战略、国际金融战略和国际投资战略。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经济战略是:和平融入现有的国际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倡导自由、平等、开放、竞争的经济交往原则,通过自己的经济实力的发展,逐步增强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东西兼顾对冲下注:亚太经合组织亚欧大陆桥国际军事战略军事力量是构成国家力量的“硬实力”的主要内容,国际军事战略是国家实施国际战略的重中之重。中国坚持积极防御的国际军事战略,奉行睦邻友好的军事方针,以“非攻”立场争取军事互信,通过正当自卫维护国家安全。中国追求和平崛起,不搞霸权主义,不对外搞军事扩张。中国的战略疆界不超出其自然疆界,发展军事力量也不超出防御和自卫的合理需要。国际科技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力量变化的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也是国家调整国际战略的重要依据。美国通过科技创新确保一超独霸的国家利益,日本依靠科教兴国调整立国战略,欧盟继续发展最具科技竞争力的联合体,俄罗斯通过创新再造一流科技大国。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科技战略总目标是: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加林杨利伟国际文化战略文化是构成国家力量的“软实力”的主要内容,国际文化战略是国家实施国际战略的长远规划之一。中国追求和平崛起的国际文化战略是:在国际范围打造中国文化传播的语言平台,重振和弘扬国学,国际文化交往坚持“和-合”导向,以国学为实施国际文化战略的核心命题,在世界观层面推广中国新儒学更有普适性的思想,充分发挥中国优秀文化的软实力。孔夫子与亨廷顿军事战略学军事战略学是研究全局性的军事斗争指导规律的学科,是军事学的八个一级学科之一,在军事学术中处于首要地位,指导并影响战役学和战术学。战略学是军事理论的骨干,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自然、地理、人口、民族、文化、思想,以及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孙子兵法》是世界上公认的古代军事名著,普鲁士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改变世界的十大兵书1孙武《孙子兵法》2克劳塞维兹《战争论》3杜黑《制空权》4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5富勒《装甲战》6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7苏沃洛夫《制胜的科学》8毛泽东《论持久战》9哈特《战略论》10布罗迪《绝对武器》军事战略基本原理目标:选择有决定性的目标;指挥:统一而简单的指挥体制;进攻:进攻才有机会获胜:合作:统筹各单位资源;主动:争取战机上的主动;集中:充分调动部署以众击寡:节约:惩戒时间、人手与资源的浪费;运动:诡异地变换方向,令敌人捉摸不定;奇袭:利用欺骗、速度与创意突袭敌人;保密:战略计划保密,以防范敌人先下手为强;弹性:备案保持弹性以应付战场情况的变化;简单:战略计划越简单越好操作;士气:随时随地鼓舞士气朝鲜方向琉球方向韩国方向台湾方向东沙方向日本方向关岛方向菲律宾方向克劳塞维兹《战争论》主要观点战争只能根据概然性的规律粗略推断;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消灭敌人军队的企图是战争的长矛;战争理论不是死板的规定而是一种考察;运用战例要详举并选取最近的史例;精神要素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民众战是战争发酵过程的扩大和加强;进攻和防御两种作战形式是相互交错的;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毛泽东《论持久战》主要观点第一,抗日战争的基本态势: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第二,依靠广泛的人民战争,最后一定能够打败强大的敌人;第三,持久作战的三个阶段: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第四,敌强我弱的作战形式: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新四军一野二野新四军八路军八路军三野四野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防御阶段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一是实事求是地研究战争,使战争指导符合于客观实际;二是军事战略服从和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以解放人民、建立和保卫人民民主专政为目的;三是动员和组织群众,实行人民战争;四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五是坚持积极防御,持久作战;六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胡宗南兵团陈谢兵团汤恩伯兵团刘邓兵团陈粟兵团新军事变革中国的新军事变革特指军事体系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整体转型,基本内容是革新军事技术以推进武器装备信息化,革新军事编制以精简指挥机构,革新作战方法以发挥信息化优势,革新军事思想以提高作战效能。新军事变革的基本概念有:非对称作战、网络中心战、快速制导、高效作战、并行作战、濒海作战、网络化集群作战、全谱优势、决定性作战。新军事变革目标是:军队规模小型化、军队编制一体化、军队指挥智能化、军队作战多维化。超限战超限战适用于以弱胜强的非对称作战,在手段上超越一切界限或限度。以小规模重点式突袭对敌方堡垒内爆攻坚,通过以小搏大的“老鼠玩猫”的非均衡、不对称的手法打击敌方重心,如贸易战、生态战、黑客战、舆论战、金融战等“新恐怖战”,同样能实现全向度的战略调控目标。国际战略的构成要素作为国家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手段与过程,国际战略又包括若干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相辅相成,作为国际战略的构成要素,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国际战略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国家利益,二是国家目标,三是国家力量,四是战略资源,五是战略手段。英国调整国际战略的“三勋爵”德雷克惠灵顿张伯伦1588年1815年1940年海权战略均势战略绥靖战略美国调整国际战略的“三重门”门罗海约翰杜鲁门1823年1899年1945年门罗主义门户开放政策杜鲁门主义法国调整国际战略的“三剑客”拿破仑克雷孟梭戴高乐1793年-1815年1917年-1929年1940年-1969年横扫欧洲决胜一战复兴法国俄国调整国家战略的“三硬汉”彼得一世斯大林普京1682年-1725年1924年-1953年1999年-2026年?重振沙俄重振苏联重振俄罗斯德国调整国家战略的“三国父”威廉一世希特勒勃兰特1861年-1888年1932年-1945年1969年-1974年统一德国之父纳粹德国之父和平德国之父日本调整国际战略的“三革新”孝德天皇睦仁天皇麦克阿瑟645年1869年1945年大化改新明治维新冷战新政国际战略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国际战略的构成要素中,国家利益是第一要素,因为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居支配地位的价值与政策取向,并且决定国家的基本需求和具体的国家目标。在战略研究中,国家利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解释国际战略互动的基本出发点。中国的海上石油生命线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霍尔木兹海峡查戈斯群岛马六甲海峡迪戈加西亚岛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关系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究竟孰轻孰重?戈尔巴乔夫的国际战略“新思维”认为,在全球化和核威胁的新形势下,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挑起核冲突将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世界文明将被彻底摧毁。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不是零和关系,前者并未像列宁预料的那样“垂死”,要抛弃过去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两大阵营的关系是辩证的,对话是国际关系实践的基本手段。军事力量的均衡不是国家安全的必要条件,没必要用大量的武器和军队保护国家

1 / 1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