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与胜利一抗日战争(1931年至1945年)(一)日本的侵华1.日本局部侵华。(1)背景。①日本:经济危机爆发后,政局动荡,积极扩张以转嫁危机。②中国:国民党加紧“围剿”红军。③欧美: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苏联自保。(2)主要史实。①东北: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②华东:1932年日本侵略军袭击中国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③华北: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企图将华北变为其殖民地。(3)影响。①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最主要矛盾。②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涨。③国共由对峙逐步走向合作抗日。2.日本全面侵华。(1)标志。1937年7月7日,制造卢沟桥事变。(2)主要侵华罪行。①军事侵略与占领:先后侵占了华北、华东和华南大片中国领土。②屠杀和平居民:制造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潘家峪惨案(河北)。③研制化学武器,细菌战和毒气战。④以华制华:扶植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傀儡政权。⑤经济掠夺,以战养战。[巩固自查]下图反映了日本的哪一侵华政策?如何认识这一政策?答案:图片反映了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企图以此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二)中国的全民族抗战(1937年至1945年)1.重要保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背景。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2)过程。①确定策略:193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②初步形成: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③正式形成:1937年9月蒋介石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国民政府的抗战。(1)抗战初期:先后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2)1942年,远征缅甸,确保滇缅公路交通线。(3)经济:实行“统制经济”,组织工业内迁,保障战备物质生产。3.中国共产党的抗战。(1)改编红军为八路军、新四军。(2)积极推动统一战线的形成、维护和巩固。(3)建立抗日根据地,制定人民战争路线。(4)组织敌后战场抗日:典型有1940年的百团大战。(5)加强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调动各阶层抗日。4.结果。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识记导图]国共合作形势下两大战场的抗战[巩固自查]2017年春季开始,中小学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有何意义?答案:(1)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2)有助于理解日本侵华的本质和危害。(3)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4)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5)有利于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三)抗日战争的意义1.国内意义。(1)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2)为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转折点。2.国际意义。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重大贡献。[巩固自查]下面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使日本深陷中国战场,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的抗战,中国抗日战争成为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二解放战争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背景。①抗日战争胜利,人民渴望和平、民主。②国民党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2)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①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达成《双十协定》。②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3)结果。①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治主动。②国民党撕毁协议。2.解放战争的进程。(1)战争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2)战略防御:1947年初,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3)战略反攻: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4)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土地改革提供保障;先后组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消灭。(5)战略胜利:1949年4月,渡江战役胜利,国民政府覆灭。[巩固自查]下面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什么意义?答案:图片反映的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解放区农业的发展,农民踊跃参军,为三大战役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3.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1)对中国的意义。①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军事上胜利。②为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基础。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2)对世界的意义。①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识记导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双减双交”政策。1937年,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正式确定“双减双交”政策为抗战时期的基本土地政策。其特点有:首先,以抗日救国纲领的形式提出的,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其次,基本目的是为了团结抗日、一致对外,体现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再次,虽具有改良性和不彻底性,但它削弱了封建剥削制度,联合了地主阶级,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对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2.第二条战线。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集团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等爱国民主运动。它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的第一战线而言的,故称第二条战线。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反击蒋介石军队进攻的战争(第一战线),标志着新的人民革命高潮即将到来,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国人民的政治包围之中。核心一抗日战争的特点史料1: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摘编自《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史料2:“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蒋百里论抗战史料3: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摘编自[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史料探究]依据上述史料归纳抗日战争的特点。[史料研读]史料1研读:“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体现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揭示出抗日战争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战争。史料2研读:“持之以久”和“一线”“二线”相配合,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持久、两个战场相配合的特点。史料3研读:表明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为取得更多的国际援助奠定了基础,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抗日战争的特点1.战争规模大。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2.战略地位双重性。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3.全民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4.复杂性。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既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又相互摩擦。5.持久性。长达14年,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6.全局性。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7.以弱胜强。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胜利,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核心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壮大的原因史料1:《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①……(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这是民族自觉性的开端,是真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序幕②。”[史料探究]依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体现“民族自觉性”的突出表现。[史料研读]分层研读:第①层信息表明封建专制下的中国缺乏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第②层信息表明日本侵华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深度研读: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和群众基础。史料2:1937年8月,(洛川会议)会议决定:要坚持抗日战争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游击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③;在国统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争取全国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④;确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⑤。——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史料探究]依据史料2,结合洛川会议决议的落实状况,分析如何体现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史料研读]初步研读:史料是对洛川会议决议的阐述。分层研读:第③层信息指出共产党在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第④层信息明确共产党在国统区发动群众争取政治经济权利;第⑤层提出为解决农民问题,确立减租、减息的政策。深度研读:结合③④⑤所获取的信息分析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后的抗日实践活动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壮大的原因1.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懈奋斗的精神。(1)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这种为谋民众利益而顾全大局的精神,赢得人民的信任。(2)在实践中坚持和维护统一战线政策。①民主政治建设上:坚持抗战与民主的协调统一,加强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建立“三三制”政权结构,吸引并团结广大抗日民众。②经济上:为战胜经济困难,中国共产党深入开展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为改善民生、支持抗战奠定了基础。③党的思想建设上:重视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整顿党内不正之风,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人心。④军事上:以斗争求团结,同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的行为作斗争。2.英勇抗击日寇的实际行动。(1)明确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广泛地发动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开展人民战争。(2)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实现有根据地、有后方的持久作战。(3)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受社会各界瞩目。核心三民主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史料1:瓦窑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①。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②。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③。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⑤。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⑥。——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史料探究]依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史料研读]研读技巧:注意“1935年”“1936年”“1937年”等几个时间节点。分步研读:依据“1935年”“1936年”“1937年”“抗日”等信息可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第①③⑤⑥层信息——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推动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②④⑤层信息——国民党抗日态度的变化及进行国共谈判。第④⑤层信息——社会各界的推动国共关系改善与合作抗日。史料2:史料3: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摘编自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史料探究]依据史料2、3,归纳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主要因素。[史料研读]史料2研读:解读漫画式史料注意漫画蕴含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