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28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一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018·全国卷Ⅱ(选择)新三民主义(特点)2017·全国卷Ⅰ(非选择)孙中山民族主义(内容、特点及成因)毛泽东思想2019·全国卷Ⅰ(非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019·全国卷Ⅲ(选择)近代中国性质的阐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命题分析1.命题中所占比例少。2.以文字叙述型选择题为主。备考建议1.淡化处理,可以从背景、影响入手进行复习。2.三民主义主要突出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3.毛泽东思想侧重新革命和建设理论。第28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三民主义1.形成背景。(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2)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主张屡屡失败。(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4)个人:孙中山个人思想由政治改良转向革命。2.形成标志。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统称“三民主义”。3.主要内容。内容对应同盟会纲领基本内涵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暴力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易错修正]平均地权就是平分土地。答案: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4.政治实践。(1)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2)法制建设: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5.简要评价。(1)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2)进步性: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3)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识记导图]三民主义的内涵与实践二新三民主义1.形成背景。①孙中山对系列革命失败的反思与寻求新途径、新力量。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孙中山提供了新希望。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2.形成标志。1924年1月,孙中山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3.主要内容。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4.简要评价。(1)进步性。①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向。②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2)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识记导图]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巩固自查]在革命目标上,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异同?答案:相同的首要目标,都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不同的是最终目标,新三民主义的最高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以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思想论战辛亥革命前夕,在美洲、南洋地区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报刊之间发生了两次大论战。第一次论战发生在1904年,檀香山和旧金山两地的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报刊,围绕革命还是保皇、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进行大论战,通过这次论战,保皇派对华侨思想的禁锢和影响开始削弱,民主革命思想在美洲和南洋华侨中得到了初步的传播。第二次论战发生从1907年持续到1911年,主战场在新加坡,这次论战的中心问题是革命还是改良,是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还是实行开明专制,是实行资本主义的平均地权还是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这次论战使得革命派力量获得空前发展。核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新发展史料1: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①。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②。——摘编自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史料探究]依据史料1,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史料研读]宏观研读:史料以中间句号为界可分为两层。分层研读:第①层信息——孙中山指出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迫在眉睫,必须立即以革命手段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争取民族独立;第②层中——孙中山主张将社会革命融合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中,解决民生问题和贫富悬殊问题,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史料2: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①宣言中,孙中山表示:“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②,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③。”这里节制的“资本”既指私人资本,也指外来资本,最重要的目的是发展国家资本。孙中山节制资本,仍然是为了保障多数人的权益,发展国家资本,让全国人民得益④。——摘编自冯洁《“科学社会主义”概念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脉络》[史料探究]依据史料2,指出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及其提出的原因。[史料研读]分层研读:第①层信息明确了时间限制“1924年国民党一大”,反映了此时的三民主义已经发展到新三民主义;第②层信息反映了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受苏俄新经济政策影响;第③层信息体现了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第④层信息说明了节制资本的目的是保障民众权益和国家发展。提升研读:综合①②③所获取的信息并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既是中外古今思想融合的产物,也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相联系。史料3: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孙中山作了《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指出通过这个宣言“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表明以后革命与从前不同。前几次革命,均因路上与军阀官僚相妥协,相调和,以致革命成功之后,仍不免于失败”①……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要反抗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②。——摘编自李时岳《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史料探究]依据史料3,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的新发展及其原因。[史料研读]初步研读:史料以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分层研读:第①层阐明了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必要性,即前面几次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均因没有彻底反对封建主义势力而以失败告终;第②层说明了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提升研读:史料说明孙中山与时俱进,民族主义思想走向成熟。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比较1.相同点。(1)目的:挽救民族危亡。(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3)内容:民族主义都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都规定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4)影响: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2.不同点。项目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反对满族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增加了反帝、主张民族平等的内容(联俄)民权主义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为目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府(联共)民生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扶助农工)影响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指导国民革命的理论体系3.基本认识。(1)孙中山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走向成熟。(2)革命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孙中山思想的变化。(2018·全国卷Ⅱ)1923年底①,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②,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②。”其意在③()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明素养]本题从孙中山对法、美、俄革命道路的分析入手,考查革命领导核心(组织工作)的重要性,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研题干]1923年底,孙中山→反思革命,寻求新途径;党组织之方法→党的组织领导;意在→从阶级属性和当时任务(目标)思考。[辨选项]选项辨析A孙中山强调的是“党组织”方法,而不是革命道路,A项错误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并没有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B项错误C由信息“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可知,孙中山认为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党组织方法存在问题,“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说明孙中山学习俄国革命组织工作的经验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C项正确D从材料中无法判断孙中山改变了反封建的斗争目标,D项错误[定答案]C[深发掘]苏俄的实践给孙中山提供了新的革命范式,新三民主义应运而生。新三民主义不仅与当时的革命任务相结合,而且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把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基本体现了出来,成为国共两党合作和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成了革命向前发展的保证,标志着孙中山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2018·浙江卷)孙中山指出:“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解析:本题以孙中山言论切入,考查三民主义,凸显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根据材料“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可知孙中山述及的是社会革命,对应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平均地权”,故D项正确。答案:D2.(2017·浙江卷)《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孙中山“三民主义”。其中指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上述主张意在()A.施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B.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C.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D.立法保障工农的权利解析:本题以孙中山言论切入,考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凸显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国家当给以(农民)土地,资其耕作……以均地力……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表明新三民主义注重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故C项正确;平均地权是三民主义的内容,A项错误;材料述及的是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制定劳工法以改善工农的生活,D项错误。答案:C3.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析:本题以孙中山言论切入,考查三民主义,凸显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依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我国的社会问题不严重,但要未雨绸缪,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工商业不发达,但未雨绸缪可以实行民生主义,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比较,B项错误;平均地权不等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D项错误。答案:C4.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析:本题以孙中山言论切入,考查孙中山思想的发展,凸显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材料“以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