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七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专题综合提升主题西方人文主义的演进[热点链接]人文精神关注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内容。人文精神强调的动机和目标是如何使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使我们的社会关系、自然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我们更加悦纳自己。西方人文精神对我们今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主题串讲]1.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1)萌芽:早期的人文精神萌芽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中,突破了神学对人的束缚,开始从实际出发,反对迷信和权威,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2)曲折:欧洲中世纪教会的专制统治使“神”进一步成为无须怀疑的世界主宰。封建主义神学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人的现实生活被否定,人的价值被贬低,神学思想占据了中心地位。(3)复苏:14—16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出现了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形式,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产生了针对天主教神权统治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西方长期被宗教神学所禁锢的人性得以复苏,被蒙蔽的理性得以昌明。(4)成熟: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深化,终于在17—18世纪爆发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阐释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和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启蒙运动将西方的人文精神发展到成熟阶段。2.不同时期欧洲人文主义的侧重点。(1)古希腊: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追求真善美;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亚里士多德追求知识的态度和方法把理性精神升华。(2)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侧重于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强调物质生活的自由。(3)16-17世纪初(宗教改革):侧重反对罗马教廷对信仰的束缚,注重追求精神生活的自由。(4)17-18世纪(启蒙运动):侧重反对教会和王权专制,注重追求政治生活的自由。[经典例题](2019·浙江卷)高举着“人文主义”旗帜,有人说:“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有人说:“我创造了我自己。”还有人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上述言论旨在表达()A.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C.把人从专制和等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D.依靠情感恢复人类本善的天性解析:本题从时人言论切入,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阶段,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我创造了我自己”,是人理性的一种体现,强调的是摆脱精神领域的束缚,实现自我解放,宗教神学属于精神范畴,故B项正确;自然、专制等级分别属于地理、制度的外在束缚,A、C两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人文主义及人性的解放,非本性的善恶,D项错误。答案:B17-18世纪东西方思想启蒙的比较项目明清进步思想西方启蒙思想条件资本主义萌芽;专制制度的腐朽;理学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的推动内容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批判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设计比较完整的方案本质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影响对专制制度形成一定冲击,未动摇传统文化的根基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广泛的世界影响历史概念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思路[题型特点]历史概念类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概念型选择题的主要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此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性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显性概念,但解题时要使用概念。[用语阐释]概念类选择题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背景是”“准确的理解是”等。[解决方法]此类选择题是对基本历史概念的考查,所以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本概念的原因、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解答此类题目的常用方法有:1.背景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择合适的答案。2.定性法。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排除。3.定量法。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4.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予以解答。5.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题步骤]第一步:明确引导语,明确具体题型。依据题干主题语“外戚干政”和引导语“背景是……”,可知本题属于历史概念类选择题。第二步:解读题干材料,明确所述历史概念的界定或历史现象。依据题干信息,历史概念的定性——“外戚”指的是皇帝的舅舅、外祖父等母族的直系血缘亲属。历史概念的定量——“外戚干政”的时间是“两汉时期”;“外戚干政”的适用范围是“按例封侯”“执政大臣的选择”,即涵盖地方和中央机构。第三步:结合题干和相关知识逐一分析备选项,确定正确选项。A项——相权是中央层面,题干涵盖中央和地方维度,A项以偏概全,故A错误。B项——“家天下”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明显与题干“外戚”概念内涵不符,根据定性原则,故B项错误。C项——皇帝的舅舅、外祖父属于母族亲属,与“外戚”的概念内涵一致,“按例封侯”“执政大臣的选择”与“外戚受到重用”的外延一致,故C项正确。D项——“刘氏”是两汉皇帝的姓氏,与“外戚”的概念外延不符,并且同姓诸侯王势力在汉武帝时期全面削弱,故D项错误。答案:C[特别提醒]此类题目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做题时要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此类题目多考查一些隐性知识,所以在做题时多采用逻辑推理法,即结合相关知识结论来判断是否符合题意。概念类选择题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较多,审题时要一一分析,不能漏掉任何一个限制条件,同时要特别注意一些隐性的限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