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专题综合提升主题15-19世纪的海洋意识与国家发展[热点链接]当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海洋和世界市场,中国以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诚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构想,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15世纪末以来的中西方海洋意识为中国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思考。[主题串讲]1.15-19世纪西方海权与大国兴衰。(1)大航海时代:葡、西海权角逐与兴衰。葡萄牙通过达·伽马远航成为西方殖民帝国,西班牙通过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树立了海上霸权,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国家形态具有浓厚的中世纪色彩,阻碍了海洋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2)大西洋时代:荷英法的角逐与兴衰。与葡西海外贸易被王室与宫廷权贵掌控不同,荷英法成立东印度公司等,把贸易垄断权特许给商人,随后,民间资本发明股份制、保险制等,推动荷英法的崛起。①荷兰凭借造船业、制度保障以及强大的金融支撑,17世纪控制海洋运输通道谋取了海洋霸主地位。②17世纪中后期,法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与海军,成为海上强国,在印度非洲和美洲等扩大了势力范围。从18世纪初开始,法国海权受到英国的挑战,最终法国海权失落。③英国通过无敌舰队之战、三次英荷战争、英法殖民战争,最终崛起为海上霸主。英国历届政府坚持把赢得制海权作为战略目标,使海权、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三者结合,成为英帝国强大繁荣的基石,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推行以自由贸易政策为基础的新型海权。自由贸易政策不仅使英国成为最大的赢家,其他国家、公司以及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获益者。正是这种共赢性,使英国主导的海洋秩序得以长期维持。2.15-19世纪中国海洋观的演变与体现。(1)明清时期:从走向海洋转向放弃海洋。①郑和下西洋后,明王朝为防止海盗侵袭,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放弃了对海洋的探索,反而加剧了海防危机。限制了国民海洋权利意识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愚昧无知。②清王朝基本沿袭明朝的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的模式,迟滞了我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错失了融入世界市场的机遇。(2)晚清中国海洋观的艰难转型。①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购买外洋舰炮、学习西方养兵练兵之法,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是传统海洋观转型的反映。②19世纪70年代海疆危机后,洋务人士形成航海利权的普遍认识,把“自强”与“求富”联系,发展海运,利用、开发海洋。同时,建立近代海军,保护海洋利益。[经典例题](2017·天津卷)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解析:本题从19世纪中国海洋观切入,考查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凸显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依据信息“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可知,中国近代海军发展是被动的本能的反应,且没有认识到发展海军这一世界大潮,故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答案:C新航路开辟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和启示(1)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①经济上: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在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种植这些作物,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欧洲人在中国购买商品,也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对外关系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海疆危机和海防安全问题出现,传统的朝贡体系开始受到冲击。清朝建立后,一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③文化上: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到中国。中国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2)新航路开辟对当今中国发展之启示。①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务求实用实效,充分权衡利弊,最大限度地争取通过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国家利益。②应当更加开放,走向世界,通过对世界各种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实现国家经济的繁荣与健康发展。③中国应该积极培养本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必须拥有开发海洋、向海洋进军的伟大勇气与坚强毅力。④谋求国家政治地位的提升与稳固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力量与军事力量为支撑。表明说明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思路[题型特点]此类题型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兼有考查记忆、提取信息、比较能力,重点考查的是“论丛史出”“史论结合”能力的分析判断题。此类选择题的基本设问的标志性词语有“说明”“表明”“表明了”“可见”“看出”等,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判断关系。[用语阐释]“表明”是指表述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多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含有分析、阐述(以说明方式来证明结论的对错)之意。[解决方法](1)首先,排除错误说法。(2)其次,分析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正向选择的前提下,哪个离材料更远,哪个就更接近本质。一般情况下,“表明类”题的选项应该只有对错,没有程度之分。(3)表明类题目,选项中对这一事物的原因分析或影响分析、纯现象表述基本上是错误答案。(4)说明类题目,正确选项通常指向对材料原因进行解释。(2018·江苏卷)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解题步骤]第一步:明确引导语,明确具体题型。依据题干的引导语“这表明……”,可知本题属于表明说明类选择题。第二步:阅读材料,明确所述现象。依据信息“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可知材料阐述的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第三步:排除明显错误说法。“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史实明显错误,排除C项;“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明显错误,排除D项。第四步:分析材料和比照选项,得出正解。材料信息“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强调的是棉布的市场需求和机械动力的需求促成纺织、动力技术的革新,这揭示了技术革新是为了生产中的迫切问题,故B项属于本质分析,正确。另外,A项“源于”属于原因分析,与表明类题目指向不符,并且,与材料信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不符。答案:B[特别提醒]“表明”和“反映”有所区别。“反映”一般指的是表面背后的东西,是一个可深可浅,深触及本质、浅可接近表面,但不是纯表象,一般来讲,“表明”考查的程度比“反映”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