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2017·全国卷Ⅱ(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2017·全国卷Ⅲ(选择)《婆媳上冬学》(扫盲教育)命题分析1.命题冷点,侧重考查教育方针、政策。2.注重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备考建议1.抓住主干和阶段特征。2.从阶段性需求和国家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分析把握现代中国的教育举措。第30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两弹一星”技术。(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核威胁。(2)成就。①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导弹: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③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3)意义。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②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载人航天技术。(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2)成就。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果。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意义。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4.计算机技术。(1)成果。1983年研制成功“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2)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5.生物技术。(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识记导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成就的“一二三五”[巩固自查]有人认为,中国人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如何理解这句话?答案: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家领导集体,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有利于解决吃饭问题。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提出。(1)背景。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②三大改造完成,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目的。调动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3)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4)内涵。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5)成效。促进了20世纪50年代末的科学发展、文艺繁荣。2.遭遇挫折。(1)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2)表现。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3)危害。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3.恢复与发展。(1)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2)表现。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识记导图]理解“双百”方针[易错修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实质相同。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三教育事业的发展1.开基创业。(1)确定教育方向——建立社会主义的人民教育事业。①时间: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②内容: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2)制定教育方针。(全面建设时期)①确定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②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3)落实教育精神。(20世纪50年代)①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落实扫盲教育。②调整高等院校:增加理工类专业、院校;加大中西部高校建设。(4)教育事业成就。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遭到挫折。(“文化大革命”时期)(1)原因。“左”倾错误波及教育战线。(2)表现。①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②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③70年代初,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实行推荐制。(3)危害。①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人才的缺乏和断层。②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3.复兴发展。(1977年至今)(1)教育改革。时间措施1977年①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改革开放初②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④制定《义务教育法》,为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⑤中等、高等教育改革(建立学位制)20世纪90年代⑥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教育投资。在实行国家拨款的同时,倡导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3)边远和落后地区教育。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识记导图]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1.“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简称知青,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1966年,高考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领导层为避免局面失控,根据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大规模下乡去农村。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在1200万至1800万之间。核心一现代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史料1: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①……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②,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③。——摘编自新华社电[史料探究]依据史料1,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并简析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重要影响。[史料研读]分层研读:第①层信息表明卫星发射当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侧重强调对政治斗争的重大意义;第②层信息强调卫星发射鼓舞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提振第三世界反殖民主义反霸权主义的斗志;第③层信息强调卫星发射沉重打击了美苏,打破了美苏等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提升研读:综合第①②③层信息可知,卫星发射指的是1970年“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当时国内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史料侧重政治角度阐述了卫星发射成功的影响,说明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史料2:“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①。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②……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③。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④。——摘编自新华社电[史料探究]依据史料2,说明“神舟六号”发射体现出的时代特点,并简析发射成功的重要意义。[史料研读]分层研读:第①层信息表明“神舟六号”发射给相关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第②层信息强调“神舟六号”发射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第③层信息强调“神舟六号”发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服务于民生;第④层信息表明中国和平利用太空资源,造福人类。提升研读:综合上面信息可知,史料侧重从经济发展角度阐述“神舟六号”发射的重要意义,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世界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时代特点。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以来背景①美国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③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②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③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侧重点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①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影响①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核心二“双百”方针的曲折发展史料1:姜铎是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在1961年曾发表文章指出:“洋务运动所进行的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尽管它的政治目的是反动的,力量是薄弱的,效果是不大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和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①1966年6月,姜铎出差后回到上海,发现迎接他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他被打成“走资派”的帮凶和狗腿子。八九月间,上海的“批斗风”已十分盛行,他被装上大卡车,戴着高帽子,开到马路上进行游斗②。——摘编自《看历史》2010.11[史料探究]史料1中姜铎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并分析姜铎被“批斗”的原因。[史料研读]分层研读:第①层信息表明姜铎认为洋务运动改变了中国原有生产方式,推动工业化发展,同时指出洋务运动旨在维护清王朝,成效不显著。第②层信息从时间“1966年6月”可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已爆发,姜铎给予地主阶级进行的洋务运动积极评价,于是遭到“批判”。提升研读:姜铎1961年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反映了“双百”方针给学术争鸣提供了宽松的环境,1966年遭到“批判”说明“文化大革命”时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学术研究受“左”干扰。史料2:从1979年到1981年《历史研究》发表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反响强烈,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洋务运动的大讨论①。论争双方,阵营分明。以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积极和消极、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以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列,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三大进步运动②。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下,这次新的论争,乙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而且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③。——摘编自《看历史》2010.11[史料探究]对比史料1,史料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什么变化?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对洋务运动出现不同阐释说明了什么?[史料研读]分层研读:第①层信息表明学术领域出现了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争论;第②层信息阐述了以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辩证认识的态度;以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坚持全面进步的观点;第③层信息说明学术界争鸣越来越多,学术气氛越来越活跃。综合研读:反映了的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争论,第②③层信息可知,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呈现多元化趋势,依据史料提供的时间信息可知党和政府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新贯彻“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全面认识“双百”方针1.基本内涵。“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2.基本精神。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3.历史教训。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4.现实意义。(1)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有利于促进文学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3)有利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