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1讲 宋明理学课件 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1讲宋明理学一宋明理学形成的背景1.思想。儒学危机与复兴。(1)魏晋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发展,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唐宋儒家学者开展复兴儒学运动。①唐朝韩愈提出复兴儒学。②北宋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2.教育。书院的兴盛。3.经济。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4.政治。科举制发展,文人阶层活跃。[易错修正]“三教合一”指的是儒、释、道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答案:“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二宋明理学的代表及主要思想1.程朱理学。代表主要思想观点(1)二程①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②伦理观: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认识论:“格物致知”(2)朱熹①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②伦理观: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③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易错修正]“格物致知”就是实践出真知。答案:“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2.陆王心学。代表主要思想观点(1)陆九渊①哲学观:心是万物的本原,主张“心即理也”。②认识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2)王阳明①哲学观: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认识论:提出“致良知”,主张“知行合一”[识记导图]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三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1)把传统儒学哲理化,促进儒学成熟。(2)对增强个人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和塑造中华民族品格具有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巩固自查]下图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注:上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答案:宋元至明清,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等级名分制度,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导致节妇烈女人数大幅度增加。1.宋代书院教育。宋朝的书院教育是由唐代的书院发展而来的教育制度,它是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产物。其兴盛基于以下重要原因:(1)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书院的产生是必然,填补了官学的空白。(2)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3)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4)佛教禅林的影响。(5)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书院的各种教学活动及研究活动提供了便利。宋代书院教育具有的特点:(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2)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3)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师生眼界开阔;“书院聚四方之俊秀,非仅取才于一域。”(4)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师“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5)师生关系融洽。2.孔孟之道。“孔孟”并提,是取其思想的一致性。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仁”,强调“仁者爱人”,引申到政治领域就是“为政以德”;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则是“仁政”,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由于二者核心思想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南宋大儒朱熹在编著儒家经典时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称为《四书章句集注》,认为它们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理念。后来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孔孟之道”也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代名词。3.理学的世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核心一宋明理学兴起的条件史料1:城市与生活史料2: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摘编自《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摘编自《梦梁录》卷十八[史料探究]分析说明史料1、2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史料研读]宏观研读:史料1、2从经济角度分析儒学面临的挑战,另外注意史料1、2之间的内在联系。史料1研读:图片反映了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史料2研读:说明了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关联研读: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僭越礼制的消费观盛行,冲击了传统儒家伦理秩序。为此,儒学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史料3: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他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存在着分歧①。一派以韩愈为代表,他认为佛老不讲君臣礼仪、伦理纲常,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②。另一派以柳宗元为代表,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家获得新生③。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④。——摘编自李伏清《柳宗元:唐宋思想转型与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史料探究]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愈、柳宗元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影响。[史料研读]分层研读:第①层信息——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学受到冲击,内部存在分歧;第②层信息——伦理思想出现混乱。韩愈主张排除异学,建立儒家道统,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第③层信息——柳宗元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采各家所长,重新塑造儒家;第④层信息——韩愈、柳宗元的思想开启宋学新局面。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1.适应唐末以来重建纲常伦理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2.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稳定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生活的变化以及科学文化的进步,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4.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核心二宋明理学的特点史料: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①,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②,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③;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④。——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史料探究]依据史料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史料研读]宏观研读:史料是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包含了对理学本质特点的认识。具体研读:第①层信息说明宋明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礼法和伦理道德;第②层信息表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从而提高了思辨性,成为一门哲学;第③层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第④层信息强调了理学家追求的目标,注重自身修养,关注社会现实。宋明理学的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儒学家从“万物本源出发”的新视角思考人间伦理纲常,使儒学发展成为哲学体系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人性是先秦以来①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①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②()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明素养]本题从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切入,考查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凸显时空观念①、历史解释②等学科核心素养。[研题干]新认识→新思想;宋明理学家→时空界定。[辨选项]选项辨析A人性本善是孟子的主张,不是对人性的新认识,A项错误B人性本恶是荀子的主张,不是对人性的新认识,B项错误C宋明理学家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C项错误D宋明理学家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D项正确[定答案]D[深发掘]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儒学以研究人和人类社会关系为中心,尤其注重探讨人性的奥秘,形成了内容丰富、学派众多的人性学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不以善恶讲人性,只认为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所来的相异,皆由于习。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适相对垒。董仲舒认为人性中有善的要素,但不全是善,也有恶的要素,已有分人之性为三等之意。东汉王充明确指出人性有善、中、恶三等,即“性三品说”。宋代理学家创立性两元论,认为人性实有二,一是“天地之性”,一是“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反对性两元论的学说,可以称作性一元论,认为性唯有一,不须分别天命与气质,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1.(2019·全国卷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程颢是宋代理学家代表,“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A项错误;材料强调静观其变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D项错误。答案:B2.(2018·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依据“以民为本”“君尊”等信息可知,朱熹实际上阐述了民本思想,故A、D两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子、民、社稷的关系,未提及三纲五常,C项错误。答案:B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A项错误;B项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不符;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政治地位稳固,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D项错误。答案:C4.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