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维新思想2019·全国卷Ⅱ(选择)部分西方人赞同戊戌变法2018·全国卷Ⅲ(选择)严复的社会进化论思想2017·全国卷Ⅰ(选择)留日学生区域分布的差异新文化运动2019·全国卷Ⅰ(选择)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2019·全国卷Ⅲ(选择)陈独秀反对封建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18·全国卷Ⅰ(选择)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2018·全国卷Ⅲ(选择)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方式与影响命题分析1.试题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为主,突出了近代中国人民救国探索的曲折历程和与时俱进的精神。2.突出考查思想解放运动的积极作用和传统文化在近代的现实功用。3.注重考查学生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以及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备考建议1.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主干知识,适当挖掘教材外拓展知识。2.运用唯物史观理解西方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第21讲19世纪中国的先进思想一新思想萌发1.背景。(1)传统思想文化的固守与发展。①绝大多数士大夫固守天朝上国思想。②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2)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影响。①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②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2.代表。(1)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等,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评价。(1)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具有思想启迪作用。(2)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付诸实践。[巩固自查]你能从下面漫画中解读出什么历史信息?答案:在中西文化最初的碰撞中,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使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夷狄”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来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易错修正]林则徐、魏源等人摆脱了对西方的偏见。答案:林则徐、魏源虽然主张向西方学习,但其思想依然有着较深的旧时代的痕迹,他们对西方的认识依然是肤浅的、表面的,甚至是荒诞的,如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仍把西方人当作“蛮夷”看待,就体现了这种时代的局限。二“中体西用”思想1.出现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2)清政府内部分化,出现了洋务派。2.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3.基本内涵。(1)中学为体: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2)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3)“师夷长技以自强”。4.主要影响。(1)指导实践活动:指导洋务运动的开展。(2)促进思想进步:为突破传统禁锢、思想解放创造了条件。[巩固自查]下面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答案:“中体西用”是把西方先进技术嫁接到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上,这注定了“中体西用”失败的命运。三维新变法思想1.兴起: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3)主要思想。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理论和付诸实践。2.发展:康梁维新思想。(1)背景:甲午战争带来多重影响。①政局变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②经济变动: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③阶级变动: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并独立登上政治舞台。④思想变动:“中体西用”思想破产;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播。(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人物著作主要思想及评价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经学的外衣,托古改制,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设议院、伸民权、变法图存思想,论证变法的必要性严复翻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释变法的紧迫性(3)主要思想。改良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4)思想特点。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②宣传君主立宪制和救亡图存相结合。(5)政治实践:戊戌变法。(6)主要评价。①爱国性:提出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具有爱国民族意识。②进步性: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历史潮流。③启蒙性:宣传民权思想,批判封建君权,具有思想解放作用。[识记导图]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历程[易错修正]康梁维新派最早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答案:最早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是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标志着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次提升到制度层次。诗界革命“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核心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多维认识史料1:“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①。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②。——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史料探究]史料1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史料研读]分层研读:第①层信息表明在当时中国封建主义占据主导背景下,“中体西用”思想具有突破封建文化的禁锢、引进资本主义文化作用。第②层信息强调中学(传统文化)为体,是引进西学(近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前提,这说明“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有利于洋务运动顺利推行。提升研读:学者强调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辩证认识“中体西用”思想。史料2: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名著《劝学篇》,使国人深刻意识到“五知”的重要性:(1)知耻,知道落后于日本、土耳其、暹罗和古巴的耻辱;(2)知惧,知道越南、缅甸、朝鲜、埃及和波兰的可怕命运;(3)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4)知要,知道中学和西学的要点——前者是实用的而不是思古的研究,而后者是政治体制而不是技术①;(5)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他的《劝学篇》中还有“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政尤急于艺”的提法②。张之洞说,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是圣人之道,而不是机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和意图,而不是那些奇技淫巧③。向外国人学习并不可耻,因为孔子自己不是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吗?中国历史本身就充满了制度性变革的事例④。创设厘金、创建长江水师、设立新疆省、建造汽船和开通电报线路,所有这些都表明变革是不可抗拒的⑤。——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史料探究]依据史料2概括张之洞“五知”的内容,并据史料及所学知识评述张之洞的变革思想。[史料研读]宏观研读:史料主要介绍了张之洞《劝学篇》里面的重要内容,突出叙述了他的“中体西用”的分层研读:第①层信息说明张之洞对“西学”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即西学为“政治体制”思想;第②③层信息说明张之洞的变革思想超越了传统的体用观,但他将文化价值系统作为“体”,而将政治、经济视为“用”,反映了他的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和保卫民族文化的倾向;第④⑤层信息说明张之洞认为变革是挽救民族危机的必要手段,这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多角度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1.具有守旧性。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具有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和保卫民族文化的倾向,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具有突破性。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超越了传统的体用观,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3.具有矛盾性。“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4.体现社会转型。“中体西用”思想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和军队、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5.体现文明交融。“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核心二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评价史料1: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①,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②。——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史料2:他宣称古文经都是伪经,今文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这种说法过于武断,缺乏历史根据③。他竟把孔子美化为“民主圣人”,十分荒唐④……由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之争几乎淹没了变法的主题,干扰和阻碍了变法运动⑤。——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史料探究]依据史料1、2,说明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并予以简要评价。[史料研读]史料1研读:第①层信息表明康有为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政制。第②层信息说明康有为利用传统文化宣传变法,具有妥协性和革命性的双重特征。综合第①②层信息可知,康有为在宣传变法时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体现了其妥协性和策略性。史料2研读:第③层信息强调康有为的“新学伪经学说”过于武断,缺乏历史依据。第④层信息强调康有为“孔子改制”思想缺乏依据。第⑤层信息说明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借助传统文化宣传变法使变法陷于被动,阻碍了变法。综合第③④⑤层信息可知,史料2批判康有为改造儒学宣传维新变法的做法。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评价1.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2.特点的成因。(1)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2)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3.简要评价。(1)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2)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推动中国传统民族意识的觉醒、夷夏模式的转换、文化理性主义的取向以及民族平等观念的萌发等。(3)开始冲破“中体西用”的知识框架,提出全新的以“中西汇通”为特征的近代知识体系,实现了中国文化内在结构的更新。(4)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2018·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②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③。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②,“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③。严复意在④()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①⑤[明素养]本题从严复翻译《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切入,考查维新思想,凸显了唯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③、历史解释④、家国情怀⑤的学科核心素养。[研题干]严复→维新派的代表;自然的进化论→强调优胜劣汰、生存竞争;意在→目的。[辨选项]选项辨析A材料强调的是严复有目的地把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并非纠正进化论的错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