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7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题三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知识串讲·助学助记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2)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维新派、________主张的影响。革命派2.表现(1)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中西合璧式服装________、旗袍、学生装。(2)食:西式食品。(3)住:花园洋房。(4)风俗:“断发易服”“________”,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5)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中山装废止缠足[史学新论]新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婚姻现状“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年)[发现问题]20世纪的传统婚姻习俗面临严重冲击,其根源是经济的发展变化。[思考角度]20世纪初的婚姻习俗现状及成因;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外来思想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后(1)人民当家做主。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________的主流。(2)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改革开放以后(1)衣:时尚服装五彩缤纷。(2)食: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3)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启动“________”。(4)风俗: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社会风尚安居工程[教材补遗]中国近现代具有时代性的服饰(1)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是旧知识分子和乡绅的典型着装,被新潮人士视为守旧和落后的表现,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很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也着长袍马褂。(2)中山装:中华民国成立后流行,国民政府和新中国的政府官员一般着中山装。中山装体现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是革命和进步的表现。(3)列宁装: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4)军装和“干部”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为革命“时装”。(5)大喇叭裤:是改革开放初期一度流行的服饰。[教材批注微点拨][构图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信息提取:伴随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知识延伸]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近代社会生活伴随列强侵略,由沿海到内陆,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但近代社会生活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误区警示]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构图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信息提取: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段性。2读史用史·史论结合⊳主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史料一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①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史料二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②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在日益发达的商业网络中,仍有一席之地。许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纷纷崛起。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词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光绪中叶以后,传统观念的遭遇①“丁男妇女赴厂做工”“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自然经济解体,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史料二:民国初年北京社会风俗的特点②“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许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已经出现新式婚礼”“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新旧习俗并存[学会用史](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道:“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乃是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综上所述,论证此观点。[提示]现象: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传统观念受到冲击。论证提示:中国传统社会未能实现生产的机械化;中国向近代转型是受西方的冲击。(2)根据史料二,指出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的特点。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提示]特点:传统习俗与新习俗并存。背景: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上,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3深化拓展·注重研思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②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③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但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④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近代和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比较近代现代衣“洋装”“洋布”“断发易服”、西服、中山装,五花八门由灰蓝单调到五彩缤纷,由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时尚由生活水准低到解决温饱问题再到注重吃好住西式建筑、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住房状况空前改善,“安居工程”4针对训练·立德树人1.[2020·马鞍山市质量检测]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参政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尚武会、女子参政同盟会、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等团体。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报刊业的发展B.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C.封建正统思想的动摇D.妇女群体关注革命形势解析:辛亥革命——民主思潮的传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妇女的解放。辛亥革命时期和民国成立后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启蒙思想,鼓吹民主、自由、平等,推动了中国女性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故B项正确。答案:B2.近代前期广告宣传上仍多是留辫子的人物形象,而到1912年,广告人物出现了短发相(如图)。这说明()A.人们的观念已实现近代化B.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C.经济发展改变了服饰观念D.移风易俗取得了重大进展解析:据材料可知,广告人物出现了短发相,这说明人们对剪发已经普遍接受,这是移风易俗的成果,故D项正确。A项错在“已实现”;B项错在“彻底”;材料所述是发式的变化而非服饰,C项错误。答案:D3.[2020·云南玉溪一中模拟]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地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破碎。这反映了()A.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B.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C.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D.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解析:题干材料信息反映了近代中国流行跳交谊舞,中国人由认为跳交谊舞“男女杂沓,大败风纪”到“旧有之念渐次破碎”可知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排除。答案:B4.[2020·贵阳市模拟]“时装”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其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和随意性。“时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不受某种人为的限制,随意选择。“时装”概念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了()A.近代社会的变迁B.思想观念的变化C.西方文化的影响D.制衣技术的进步解析:“时装”属于服饰文化的内容,其变化的根源是社会的发展进步,故A项正确;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服饰的变化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制衣技术的变化对服饰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A课题四雨后的春笋——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1知识串讲·助学助记知识点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铁路与公路和水运与航空(1)铁路①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②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③到“________”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九五(2)公路①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一些公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________等偏远地区也通了汽车。(3)水运①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_________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②中国已成为世界________大国。青藏高原轮船招商局民航2.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________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②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________。(2)电话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②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________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________邮件。(4)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台湾无线电台一电子[史学新论]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的发展困境郑观应多次向李鸿章等提出:“既各省电线万不能少,必须陆续筹办,以便交通,所用水陆电线、机器、电气、磁碗、纸料日多。应即考选少年普通中西文之学生,分别出洋学习制造机器、水陆电线、电气等法。一俟毕业,仍分赴外国制造厂学习一二年,然后返国,自行设厂制造,不独可塞漏卮,而所用材料价廉,成本自然轻减,犹望精益求精,或有独出心裁之新器胜于外国者也。”这项重要意见格于时势,未克实现,以致始终没有生产电线及电瓶等大量需用的器材。——摘编自徐元基《论晚清通讯业的近代化》[发现问题]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的发展困境是近代中国近代化艰难曲折的一个缩影。[思考角度]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发展困境及成因;郑观应通讯近代化的思想评价。知识点二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________》《万国公报》等。②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________》《新华

1 / 8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