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6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课件 岳麓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36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江西红色七校联考)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作者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B.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C.落后的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D.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C解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符合清朝国情,故A项错误;对《海国图志》持反对态度的人不能代表整个封建顽固势力群体,故B项错误;清朝守旧官僚不能正确看待《海国图志》的救国之法,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造成思想闭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打开国门,锁国政策早已废除,故D项错误。2.(2019·广西梧州、柳州摸底)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这说明()A.“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B.革新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C.政治体制开始成为近代化障碍D.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A解析:根据材料“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可知,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说明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A项正确;甲午战后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故B项错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早已成为近代化障碍,不是从甲午战后才开始,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和甲午战后中国的前途,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3.(2019·河南新乡模拟)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B.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C.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D.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C解析:“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不可能被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张之洞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他的思想不可能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趋同,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各阶层的共识,故C项正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故D项错误。4.(2019·河北唐山模拟)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晚清“体用之争”()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B解析: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依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严复等维新派“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宣传了自由民主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故B项正确;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是为其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服务,故C项错误;晚期存在“体用之争”说明对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存在争论,因而民主自由思想还并未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5.(2019·湖北黄石调研)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A解析: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结合所学,表明张之洞希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与材料“不泥古薄今”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洋务派由于阶级属性不可能彻底改弦更张,故C项错误;由于张之洞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不可能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故D项错误。6.(2019·广东佛山顺德模拟)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他不但是儒教的先知般的创立者,而且也是建制之“王”。其主要用意在于()A.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B.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C.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D.肯定孔子对建制的贡献C解析: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将孔子塑造为改革先师,其主要用意在于利用儒家思想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将孔子塑造为改革先师是为维新变法服务,并不是要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故A项错误;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是其为了减少变法阻力所采用的手段,故B项错误;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维新变法,并不是为了肯定孔子对于建制的贡献,故D项错误。7.(2019·安徽皖江摸底)在辛亥革命前,梁启超曾依据“亚洲”和“世界”这些新来的空间知识把中国史分为上世、中世和近世三段,分别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进入民国后,他则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梁启超的主张意在()A.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的依据B.迎合当时民主共和势C.敦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D解析:“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强调世界视野对中国的作用,故D项正确。8.(2019·广东惠州模拟)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则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这反映了两者都主张()A.建立民主政体B.弘扬民主科学思想C.改造国民思想D.批判传统伦理道德C解析:据材料“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可知两者都主张改造国民思想,来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9.(2019·河南中原名校考评)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背景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B.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C.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D.“西学东渐”潮流的迅猛发展C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即摆脱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思想的束缚。A项与政治革命摆脱封建思想束缚无关,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与摆脱封建思想束缚无关,故B项错误;北洋政府尊孔复古,强化封建思想的束缚,符合材料主旨,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背景,故C项正确;“西学东渐”与摆脱封建思想束缚无关,故D项错误。10.(2019·江苏六市模拟)“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A.主张维新变法B.坚持“中体西用”C.提倡民主科学D.宣传马克思主义C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学习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材料跟民主有关,故不是洋务派,故B项错误;强调“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反映是新文化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不是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11.(2019·陕西渭南韩城教学质量检测)“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惊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A.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B.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C.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D.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D解析:“孤独者”“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表明新文化运动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12.(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教学质量测评)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C解析:据材料“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可知强调树立科学思维方法。推翻儒学传统地位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批判封建礼教本质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树立科学思维方法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倡导西方普世价值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7分)13.(2019·黄冈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此种论调盛行于1865年至1894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人。此种论调认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所谓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是形而上的,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孔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西方的器械精巧,工艺精湛,是我们应该学习搬运过来的。——摘编自胡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材料二: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于是他们重搬儒术,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依据孔子儒经实现他们的维新大业。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欲托孔子以行其术”。——摘编自汤志钧《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关系的实质,并简要评价。(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重搬儒术”的原因,并说明维新派“迷恋传统文化”与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的不同。(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盛行于1865年至1894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从积极的角度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评价。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结合洋务思想和维新思想的内容分析。答案:(1)实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制度。评价:传播了西学,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但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终只能失败。(2)原因:中国有迷信孔子的传统社会心理;可以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弱小,尚不能提出科学的纲领。不同:维新派“迷恋传统文化”是为了便于进行维新变法,以改变孔子儒学统治下的中国;而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则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封建儒家思想,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专制统治。14.(2019·百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他(杜亚泉)认为,近代以来,由于达尔文、斯宾塞进化论等所谓西方唯物主义学说的输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急剧变化,而这个变化总的趋向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他认为,近代国人学习西方的一大缺陷,就是完全模仿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也即如何从中国“国性”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建立中国“独立之文明”的问题。——摘编自《新文化运动时期杜亚泉、陈独秀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示例一,据材料中“完全模仿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得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阐述,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时期”结合所学分析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