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导航第1页课时作业3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进入导航第2页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2019·德阳高三模拟)有专家认为:“苏联经济增长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是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1973年中东战争以后石油价格提高了15倍)维持的,如果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材料反映了苏联()A.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B.逐渐转变为外向型的经济C.仍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D.经济发展取决于外部环境A进入导航第3页解析:材料“如果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说明苏联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故A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苏联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B、D不符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与“优先发展重工业”无关,排除C。进入导航第4页2.(2019·益阳高三统考)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通过了《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园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该决议()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B.放弃了集体农庄的经营模式C.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D.恢复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进入导航第5页解析:材料“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园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赫鲁晓夫放弃了集体农庄的经营模式,故B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也没有恢复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错误。进入导航第6页3.(2019·荆门高三调研)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期间批判斯大林,导致苏联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道路,并对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这丝毫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的威力。苏共党内变故、社会主义阵营思想动乱乃至被西方国家传播利用都是它带来的恶果。由此可见()A.改革不能超出经济领域B.苏联人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C.意识形态稳定十分重要D.苏联完全摆脱了斯大林模式C进入导航第7页解析:题干是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为苏联党内变故和社会主义阵营动乱等带来了严重消极影响,据此可以得出,C符合题意;A、B、D的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进入导航第8页4.(2019·焦作高三质检)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A.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B.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C.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D.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C进入导航第9页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在美苏争霸时期处于优势地位,20世纪勃列日涅夫受到欢迎,体现出苏联人民想重回大国的愿望,故C项正确;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只是航天处于领先地位,并不是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体制,故D项错误。进入导航第10页5.(2019·宝鸡高三评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A进入导航第11页解析:材料反映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实行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故答案为A项。小组包工奖励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这种方式是在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的,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进入导航第12页6.(2019·萍乡高三调研)1985年,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这反映出苏联()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活力衰退B.政府对经济建设不够重视C.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D.国民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A进入导航第13页解析:本题考查苏联“斯大林模式”及其影响。根据材料信息“1985年”“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并且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苏联,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跳出传统“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导致经济状况落后,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项说法没有依据,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进入导航第14页7.(2019·固原高三联考)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C进入导航第15页解析:苏联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材料中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等字眼意在强调苏联的改革已经出现了过激的倾向,选项C符合题意,正确;经济学家只是理论者,并非改革的主导力量,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物价问题也并非苏联改革的重中之重,新经济政策也并未重新成为苏联改革路径,选项B、D均不符合史实,排除。进入导航第16页8.(2019·本溪高三统测)“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B进入导航第17页解析:联系教材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走进了误区,而题干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正说明了这一点,实质是否认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答案为B。进入导航第18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9.(2019·张家界高三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进入导航第19页材料二:下表为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年份产量收购收购量占产量(%)1958200005876.029.41959170006740.539.71960143505105.035.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进入导航第20页材料三:1958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近年来,全国各地逐渐全面放宽大中小城市户籍政策,鼓励人口转移到大中小城市。(1)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12分)(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分别指出我国50年代“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和近年来放宽农村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8分)进入导航第21页答案:(1)问题: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背景:资本主义强邻包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措施: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个人的);苏联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进入导航第22页(2)50年代:受苏联模式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农业集体化需要;保障城市粮食供应。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化的推动;工业化的需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保障农民权利。进入导航第23页解析:第(1)问,“共同问题”,依据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和材料二中的“产量”“收购量比重”数据可以得出: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相似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两国的外部环境、工业化方针、资金来源等角度分析。“措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联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进入导航第24页第(2)问,“主要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50年代,受苏联模式影响、“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农业集体化需要、保障城市粮食供应等角度分析;近年来,从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等角度分析。进入导航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