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9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东惠州模拟)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D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士商合流,不能全面反映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界限模糊,故A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商人的地位提高,社会对商人的态度有所改变,但重农抑商等社会传统信仰并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儒家思想地位,宋代儒家思想作为官方哲学,地位更加巩固,故C项错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宋代士商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融通,两者之间的联系日渐加强并且相互转化的现象,故D项正确。2.(2019·安徽十校联盟联考)由下表可以看出,两宋时期()两宋部分市镇商税岁入比较(单位:贯)AA.商业经济型的城镇正在崛起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C.经济重心完全实现南移D.商税成为国家主要财源解析:从材料表格可知常州和镇江府的市镇商税接近甚至超过全州商税一半,反映了这两个地区出现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城市,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市镇商税占整个商税的比例,不能反映出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发生质变,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指江南经济超过北方,与材料中市镇商税与整体商税的比例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市镇商税在不同地区占商税的比例,没有体现商税成为国家主要财源,故D项错误。3.(2019·衡水模拟)至元二十一年,元朝政府实行“官船官本商贩之法”,就是说,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这个政策反映出元代()A.实施“与民争利”的做法B.封建海关赋税过于沉重C.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态度D.私人海外贸易空前发达C解析:“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不是海关税收,故B项错误;“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说明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鼓励,故C项正确;“政府出本钱出船”可见并非个人海外贸易,故D项错误。4.(2019·河南许昌、平顶山模拟)明代江南太湖流域是蚕桑丝织地区,出产的优质蚕丝不但行销全国而且行销全球,号称“湖丝遍天下”,以至于农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和丝织业,大大超过了纯农业收入。这说明当时()A.江南地区市场经济发达B.海禁抑商政策尚未执行C.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D.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兴盛A解析:根据材料“明代江南太湖流域是蚕桑丝织地区,出产的优质蚕丝不但行销全国而且行销全球,号称‘湖丝遍天下’,以至于农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和丝织业,大大超过了纯农业收入”可知,明代江南地区的市场经济是相当发达的,故A项正确。5.(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据《马首农言》记载,明代山西寿阳“邑之棉花自(河北)栾城统计一邑每年不过用数千驼。今岁虽云薄收,而旧日之积蓄尚有数千驼,亦足资一年之用”。这说明当时()A.区域经济存在互补B.政府大力推广植棉C.河北成为产棉中心D.北方棉纺织业发达A解析:据材料可知山西寿阳的棉花来自河北栾城,这反映的是明代区域长途贩运发展,可以实现区域经济互补,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栾城虽然棉花减产,但也可供寿阳使用,没有体现政府大力推广植棉,故B项错误;河北成为产棉中心,与材料中寿阳使用栾城棉花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棉花异地销售,没有体现北方棉纺织业发达,故D项错误。6.(2019·湖北武汉调研)1572年至1644年,共有1086艘从福建泉州出发的满载生丝和丝织品的中国货船抵达菲律宾马尼拉,这些货物再从菲律宾马尼拉运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据估计,1565—1820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白银高达4亿比索,其中的绝大部分流入中国,从材料可以看出()A.白银流入引发了中国的“价格革命”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初显C.世界市场的贸易中心在亚洲和美洲D.中国是形成中的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解析:“价格革命”出现在新航路开辟后的西欧,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价格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亚洲与美洲的贸易状况,没有体现出西欧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亚洲与美洲的贸易状况,没有体现出亚洲和美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贸易范围的扩大,中国是形成中的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7.(2019·江西百所名校诊断)据史料记载:唐代名士柳家曾卖一婢女给宿卫(皇帝的警卫人员)韩金吾家,后韩氏欲将此婢女卖于绢商为妻,婢女宁死不从。理由是“昔曾伏事柳家郎君,岂忍伏事卖绢郎也”。这体现了()A.传统的贱商观念B.鲜明的反封建意识C.等级制度的强化D.理学对人性的桎梏A解析:据材料“唐代名士柳家曾卖一婢女给宿卫(皇帝的警卫人员)韩金吾家,后韩氏欲将此婢女卖于绢商为妻,婢女宁死不从。理由是‘昔曾伏事柳家郎君,岂忍伏事卖绢郎也’”可知连婢女都看不起绢商,这是人们头脑中传统贱商观念的体现,故A项正确。8.(2019·广西梧州、柳州调研)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其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A.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B.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C.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D.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B解析: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中有“重本抑末”的规定,结合题干信息可以得出秦国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战国时的秦国和其他诸侯国有正常的交往,故C项错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完成了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9.(2019·江西宜春段考)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A.儒家思想的民本理念受到重视B.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C.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D.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C解析:依据材料“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可知,年龄的调整主要是可授之田在减少,主要源于土地兼并严重,故C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垦荒主要开垦无主荒地,故排除B项。10.(2019·河北保定调研)朱元璋主持的《皇明祖训》中写道: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这反映了明初政府()A.邻国面前抱有大国姿态B.主张平等对待世界各国C.希望建立平等外交D.已有强烈的忧患意识A解析:材料中关键信息“四方诸夷”“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不为中国患”反映出明初政府的天朝上国观念,在邻国面前抱有大国姿态,故A项正确;明初政府在邻国面前抱有大国姿态,没有平等对待,故B项错误;明初政府在邻国面前抱有大国姿态,不希望建立平等外交,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明初政府的天朝上国观念,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没有体现出忧患意识,故D项错误。11.(2019·河北邢台月考)有学者研究表明,明朝时期的倭寇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而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禁绝了民间的对外贸易B.扰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C.旨在维护官方对外贸易D.削弱了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B解析:海禁是严格禁止而非绝对禁止对外贸易,故A项错误;由材料“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而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可知海禁政策扰乱了沿海地区经济秩序,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存,转而成为海盗,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海禁政策而非官方对外的朝贡贸易,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海禁的起因而非影响,故D项错误。12.(2019·安徽联盟联考)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D解析:“绅衿商贾”发财致富之后,并没有把大量的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买田置地,这样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37分)13.(2019·山东德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由政府组织生产、销售,严禁私自铸铁、煮盐)、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材料二:宋代的盐、茶、铜、酒等商品,由政府专卖,成为禁榷,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即所谓“官商分利”……宋高宗要求户部向他报告市舶贸易的收支情况。宋代政府还经常根据实际收入调整各地商税定额和税率,调整税卡布局,惩治那些刁难商人、苛征商税的官吏。——摘编自汪圣铎《两宋货币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目的和特点。(1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得出解决财政困难;据材料一“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得出打击豪强富商,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一“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得出缓解土地兼并,稳定农业生产。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得出国家直接经营和控制工商业;据材料一算缗、告缗等得出打击富商大贾。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宋代的盐、茶、铜、酒等商品,由政府专卖,成为禁榷,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即所谓‘官商分利’”得出官商分利;据材料二“宋高宗要求户部向他报告市舶贸易的收支情况。宋代政府还经常根据实际收入调整各地商税定额和税率,调整税卡布局,惩治那些刁难商人、苛征商税的官吏”得出重视商业发展,注意商税的合理征收。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促进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等方面回答。答案:(1)目的:解决财政困难;打击豪强富商,加强中央集权;缓解土地兼并,稳定农业生产。特点:国家直接经营和控制工商业;打击富商大贾。(2)变化:官商分利;重视商业发展,注意商税的合理征收。影响:促进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14.(2019·河南中原名校统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1—20世纪的中国江南地区自宋以降已经迈入农商社会的门槛。农商社会的前身,无疑是建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之上的古代农业社会;农商社会的发展前景,当然应是现代工商社会。亦即农商社会是处在古代农业文明和现代工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