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 岳麓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山东、安徽名校联考)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才愈用愈大。这反映出汉代()A.承继秦制,“国”与“家”同构B.制度创新,奠定三省六部制根基C.皇权至上,缺乏有效制约体制D.风尚变迁,影响到后世皇家生活A解析:“尚书”本是掌管汉代皇帝文书的,后来职权越来越大,这与秦代九卿中少府等官职类似,既是皇帝私臣,又是国家官员,体现了家国同构,故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三省体制奠定了三省六部制的基础,故B项错误;尚书权力的扩大是皇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反映出汉代皇权受到相权制约,故C项错误;尚书权力的扩大不仅仅是一种风尚,而是政治变革,故D项错误。2.(2019·山西太原调研)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C解析: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制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3.(2019·山东聊城模拟)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睉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C解析:材料“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反映中枢机构权力变化而不是清廉的问题,故A项错误;据所学,唐初具体政务由尚书省负责,据材料“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可知部门权力出现重合,故B项错误;据材料“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可知官员的政务要求提高,即官员日趋专业化,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中枢权力的变化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故D项错误。4.(2019·广东深圳模拟)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C解析: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转运使的审计和监督体现了政府对地方财政权的控制而不是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宋朝始终……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中央通过掌握地方财权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即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财政权的严格控制,并没有说明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故D项错误。5.(2019·湖北武汉调研)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史书记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江西行省南康路接界,北至扬子江与河南行省扬州路接界,南与江西行省潮州路接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接界,西南与江西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河南行省安庆路接界。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A.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B.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事控制C.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D.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B解析: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行省的设置打破自然地理界限,让行省无险可据,无法体现满足中央财政的需要,故A项错误;让行省无险可据,其目的在于加强对行省的控制,故B项正确;这样设置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故C项错误;元朝设置的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并非对地方的监察机构,故D项错误。6.(2019·河南安阳模拟)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A解析:根据材料“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可知,在宋代随着完整的相权不断被分割,专制皇权自然是得到了不断的加强,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不难推断,这里提及的是专制主义而非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官员增多的必然后果之一就是行政效能的降低而非提升,故C项错误;多相设置,完整的相权被分割,自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而非削弱,故D项错误。7.(2019·广东佛山模拟)《汉书·武帝纪》记载: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材料反映,武帝时期()A.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B.孝廉之人往往受到国家重用C.贤能之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材D.统治者唯才是举,求贤若渴A解析:材料中“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表明汉武帝加强对地方郡国官员举荐孝廉的考核力度,对察举不力者给予惩罚,说明当时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中央对于察举不力的地方官员监督惩罚,并不是说明孝廉之人往往受到国家重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央对于地方官员的考核,并不能说明贤能之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中央加强对于地方官员察举孝廉的考核,不能说明统治者唯才是举,求贤若渴,故D项错误。C8.(2019·四川绵阳模拟)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B.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C.制度的变革和创新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C解析:材料体现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从曹魏到东晋不断下降,隋唐到宋逐渐增加,唐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现象的变化与当时政治制度直接相关,且租佃关系在宋朝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曹魏到东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造成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不断下降,隋唐至宋朝实行科举制并不断发展影响其比例不断上升,故C项正确;曹魏至宋社会主流思想为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9.(2019·河南许昌、平顶山模拟)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B.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B解析:“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并不等于“保证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和所学可知,北宋政府被迫采取的教育政策,正是为了回应自中唐以来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来的文化重心南移,故B项正确;南北卷制度并不意味着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故C项错误;北宋政府这种被迫的临时考试制度,正是为了遏制而非提升南方士人日益不断攀升的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C10.(2019·四川内江模拟)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中肯在()A.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B.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C.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D.肯定了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C解析:“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可见科举制把用人权收归了中央,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11.(2019·榆林高三模拟)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确保了监察权力的()A.分散行使B.法制化C.独立运作D.世袭化C解析:材料说的是“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不是说监察权力分散行使,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监察权力的立法保障,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样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监察权力的继承问题,故D项错误。12.(2019·黄石调研)“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某种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宗旨是()A.巩固皇权B.监视官吏C.治理百姓D.服务社会A解析:立监牧、设司察,都是为了防止宰官和监督官员徇私舞弊,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维护皇权统治,故A项正确;监视官吏,是立监牧、设司察的直接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官僚管理体制,治理百姓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D项与家天下理念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7分)13.(2019·江西宜春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历代王朝的监察系统都是支撑皇权的重要支柱之一,巡视制度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制度的建设。唐代制定的“六察法”,内容详细具体,成为历代开展巡视工作遵循的原则;宋辽金时期制定了《御史台仪制》《御史弹奏格》等;明代制定《出巡相见礼仪》《巡历事例》等制度,从巡视内容、巡视程序、巡视官台仪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巡视立法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历代巡视官员的品级一般较低,但巡视时代表皇帝和中央政府,所以权力很大。如汉代巡察郡国的刺史只是俸禄为六百石的小官,却能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长官;明代巡按御史的品级只有七品,但三品以上的布政使、按察使也对之十分敬畏。官员巡视地方时,主要有明察和暗访两种方式,但具体巡察方法非常灵活多样,注重发现问题,讲求实效。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官员的选任。唐代时规定巡视官员要有刚正疾恶的品质,要有真才实学,要有实践经验,并规定五品以上的巡察御史由皇帝亲自选任;明朝时还对巡视官员的最低和最高年龄作了规定;清代特别规定,对于受过处罚的人员,出现降级、革职等情况者,一律不能选为巡察官,要求日趋严苛。材料二: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巡视制度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效忠”和“效率”的关系。(10分)(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监察系统的作用。(6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巡视制度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巡视内容、巡视程序、巡视官台仪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巡视立法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巡察方法非常灵活多样”等信息归纳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信息并结合古代君主专制下皇帝的作用来回答。第(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