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考纲要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课标提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真题感悟·知能提升考点解读·活化思维课时作业考点解读·活化思维考点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史料一]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史料二]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史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问题:(1)依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2)史料二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3)依据史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教你读史(1)抓核心语句是解读史料的关键。史料一“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国除为郡”“颁布律令”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与汉郡无异”表明其意义。(2)史料二中“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说明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由通判联署才有效。(3)史料三中“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作用。尝试解答:(1)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出宋代通过地方分权强化中央集权。(3)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1.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制的区别(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直线行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是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其余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一、准确时空定位,谨防迷失方向1.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等地方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君主专制的加强C.地方实权的扩大D.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A解析:材料反映了从秦到宋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长官权力的变化,变化的趋势是分级更细,地方长官权力分化,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与君主专制无关,故排除B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贯穿整个封建社会,D项错误。2.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C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解析:从表中可知,历代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均为县,其他层级均有变动,故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说法正确;据图表可知州的行政区划层级由一级到二级甚至降到三级,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故B项说法正确;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由州到路再演进为省,省残留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痕迹,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而不是促进地方的自主性,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自秦汉以来各朝代均为二级或三级行政区划,故D项说法正确。二、强化历史解释,拨开层层迷雾3.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这一状况()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C.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D.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A解析:汉代郡守任命的属吏多为本郡人士,而与郡守结为私恩关系的属吏“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长此以往地方势力盘根错节,势必削弱中央集权,故选A项。属吏“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有利于壮大地方分裂力量,不利于稳定地方的统治秩序,故排除B项。C、D两项都是汉代门生故吏关系形成的影响,与材料中属吏“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这一主旨不符,故排除。4.唐朝后期某些藩镇“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反映出当时()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A解析:唐朝后期节度使拥有政治自主权,不受中央委派等权,某些藩镇出现了拥兵自重的现象,这是地方势力逐渐壮大的结果,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君主专制范畴;C、D两项与材料无关。三、感受家国情怀,塑造人生价值5.(2019·石家庄模拟)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B解析:材料中汉武帝设置刺史以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削弱国王势力,故A项错误;汉武帝设置刺史以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以加强对国王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汉武帝设置刺史是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不在于整肃地方吏治,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刺史考察封国国王的一条规定,不能说明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故D项错误。6.(2019·石家庄模拟)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这三次极少且短暂的反叛或举兵,均是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而且多半是在皇位空虚之际,行省官各保其主所致。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使国家的军政大权旁落B.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C.容易引发皇族内部纷争D.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D解析:行省属于地方行政制度,并不会导致军政大权旁落,故A项错误;元朝行省是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结合,并不会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故B项错误;行省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不会引发皇族内部纷争,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元朝时行省官发动叛乱的次数很少,且主要是在皇位空虚之际,行省官各保其主所致,这说明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与社会政治的稳定,故D项正确。考点二明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史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史》[史料二]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明神宗实录》[史料三]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了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四]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问题:(1)依据史料一、四概括宰相制度的特点。(2)依据史料二、三分析明朝的内阁有何特点。教你读史(1)史料一宰相“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表明唐朝之前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2)史料二中“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史料三中“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表明明代阁臣只是皇帝的顾问,不具备宰相的权力和地位。(3)史料四表明相权对皇权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尝试解答:(1)宰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2)阁臣只备顾问,不具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一旦威胁皇权,就会招来灾祸;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明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项目宰相制内阁制地位“百官之首”,地位巩固仅是顾问侍从权力来源制度赋予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的信任职权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无决策权,无属官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性质国家法定中央机构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作用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对皇权无约束力考点三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史料]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问题: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教你读史(1)注意题眼“变化”,政治结构:秦汉是三公九卿制,隋唐宋是三省六部制,即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者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可以从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等;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外交上闭关锁国。这反映了封建制度已经处于衰落阶段。尝试解答:变化:政治结构: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表现:政治:君主专制统治加强(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结论:封建社会趋于衰落。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1.积极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2)经济上: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民族关系上: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2.消极影响:(1)经济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与文化的进步。(4)对外交往上:实行闭关锁国,制约了中外文化、经济交流。一、准确时空定位,谨防迷失方向1.“皇帝便只有偷懒,把政权交付与内阁,阁权慢慢地重起来。不过阁权虽重,而他们的官阶还是低,仍只五品……所以明代内阁大学士,就官制论,绝对不能和汉、唐、宋时代的宰相地位相比论。”材料认为明代内阁()A.因皇帝素质低下产生B.地位与前代宰相相当C.具有权重职轻的特点D.标志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