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1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进入导航第1页第二部分导学课堂与素养提升进入导航第2页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进入导航第3页第四单元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进入导航第4页学案1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进入导航第5页进入导航第6页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一百多年来屈辱外交的结束。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逐步形成了新中国的外交特点和风格,为捍卫我国独立主权、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懈努力,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为新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庄严形象,赢得了朋友、赢得了信誉。进入导航第7页创新微课以微知著考点解读活化思维课时作业随堂训练知能巩固进入导航第8页考点解读活化思维研史料实证,通历史解释,让历史认知更深刻进入导航第9页命题点一综合考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成就■史料研读史料一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进入导航第10页读史:史料一信息“要有独立精神”表明新中国要在独立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间的关系,为此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提出“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三大外交方针。进入导航第11页史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读史:史料二信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创新性;“国家主权平等”说明了其平等性的原则。进入导航第12页史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读史:史料三信息“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适用范围广泛,具有包容性;“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体现了其开放性的特点。进入导航第13页■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与中国近代外交的本质区别与最大特点。参考答案:本质区别:性质不同:近代属于屈辱性外交,新中国属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特点: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一边倒”。进入导航第14页2.结合史料二、三,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参考答案:它超越了“三大方针”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进入导航第15页■史论归纳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进入导航第16页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进入导航第17页命题点二频考视点——中美关系■史料研读史料一从盟友到敌人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友好和感谢的心情达到高潮。——赵启正《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进入导航第18页一个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对美国利益是有害的……一个援助计划,如果有效地执行起来,可以支持对共产主义的扩张的抵抗,且可有助于中国逐渐趋向于安定的发展。——1947年9月魏德迈提交杜鲁门的报告书读史:史料一信息“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友好和感谢的心情达到高潮”是因为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一个援助计划”实质是指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进入导航第19页史料二从敌视到重视我愿意非常明确地表明,我反对给中国共产党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中国共产党进入联合国。——1960年尼克松发表的谈话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的讲话读史:史料二中第一段说明尼克松坚持对中国的敌对政策;第二段说明尼克松对中国的关系具有明显趋向缓和的迹象。进入导航第20页■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说明1941~1945年及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参考答案:政策:1941~1945年援助中国抗日;二战结束后扶蒋反共。原因:二战结束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美国政府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企图在华建立一个稳定的亲美反共政府。进入导航第21页2.根据史料二分析20世纪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讲话前后美国采取了哪些“主动行动”与中国政府接触?参考答案:变化:美国由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孤立及军事上封锁中国转变为承认中国,与中国进行接触。主动行动: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进入导航第22页■史论归纳1.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①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②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在中国“扶蒋反共”。③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进入导航第23页(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实现关系正常化,最终建交。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②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为了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为了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进入导航第24页(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①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统一与反统一、发展与遏制、西化与反西化、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进入导航第25页2.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1)对中国①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②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有利于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导航第26页(2)对世界①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②有利于实现各国的共同繁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入导航第27页3.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入导航第28页(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6)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进入导航第29页创新微课以微知著强学科素养,拓历史视野,让素能提升更全面进入导航第30页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1.美国《商业周刊》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粉碎。这主要说的是()A.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B.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英法等西欧盟国先于美国同中国建交A进入导航第31页解析:“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是指美国对华实施的外交孤立政策,而题干中“幻想已被粉碎”说明美国外交孤立政策的失败,而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标志着中国正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A项正确。进入导航第32页[思维升华]新中国的破冰之旅——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对于提升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发言权以及国际形象,突破以美国为首的反共派孤立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1)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通过此次会议,全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的不懈努力和发挥的积极作用。(2)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进入导航第33页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2.1961年12月美国操纵联大通过所谓“重要问题”提案,规定凡任何改变中国代表权的提案,都必须由联大2/3多数支持才能通过。其主要国际因素是()A.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B.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协作C.亚非拉国家国际影响力增强D.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发展C进入导航第34页解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召开,加之20世纪60年代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而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亚非拉国家的支持,C项符合题意。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国内因素,非国际因素,排除A项。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较少,而且已经出现问题,故B项中“团结协作”说法有误。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发展与中国代表权问题关系不大,排除D项。进入导航第35页[思维升华](1)对历史事件的原因要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可对原因进行分类,把握主次、内外之别。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有多种,但这些原因是有差别的。历史原因是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台湾占据,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直接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客观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开始寻求改善中美关系。进入导航第36页(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原因的方法进入导航第37页三、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3.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C进入导航第38页解析:中日关系超过日美关系,与材料中“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中日建交的背景,故B项错误;由时间信息“1972年”可知,当时东西方处于冷战状态,材料中“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表明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故C项正确;20世纪8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