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导航第1页第二部分导学课堂与素养提升进入导航第2页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进入导航第3页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导航第4页学案3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进入导航第5页进入导航第6页创新微课以微知著考点解读活化思维课时作业随堂训练知能巩固进入导航第7页考点解读活化思维研史料实证,通历史解释,让历史认知更深刻进入导航第8页命题点一历史概念——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史料研读史料一《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读史:史料一信息“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从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说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进入导航第9页史料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1954~1960年,先后开垦4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读史:史料二体现了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史料信息“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说明苏联的粮食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进入导航第10页史料三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读史:史料三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8.4%”“7.1%”“2.8%”。从横向看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严重下滑趋势。从侧面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进入导航第11页■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参考答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进入导航第12页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参考答案: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进入导航第13页■史论归纳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进入导航第14页进入导航第15页进入导航第16页命题点二综合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史料研读史料一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读史:史料一中“党身上的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史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失误是不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进入导航第17页史料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保罗·肯尼迪《大国兴衰》读史:史料二信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可判定此时的苏联处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史料说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最终也没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导航第18页史料三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读史:史料三提出了衡量现代化是否成功的三个标准。■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未突破原有旧的体制。进入导航第19页2.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史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100字左右)参考答案:观点:现代化发展关键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由。论据: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现代化具有片面性,不是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损害农民的利益;忽视商品货币关系,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现代化的进程。进入导航第20页■史论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缺失和经验教训(1)缺失: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增加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急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进入导航第21页(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进入导航第22页创新微课以微知著强学科素养,拓历史视野,让素能提升更全面进入导航第23页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说明赫鲁晓夫()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A进入导航第24页解析: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这一时期农业改革的直接结果,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对农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农产品价格提高,A项正确。B、C两项说法本身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进入导航第25页[思维升华]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进入导航第26页随堂训练知能巩固实战高考题,品味经典题,对话高考命题专家进入导航第27页1.(2018·新课标全国卷Ⅲ)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A进入导航第28页解析:七年经济计划仍然将经济发展重点集中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上,体现出鲜明的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已结束,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与新经济政策注重市场的作用不符,C项错误;材料表明七年经济计划延续了此前的一贯做法,没有体现出国家对经济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进入导航第29页2.(2018·江苏卷)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C进入导航第30页解析:把撤销的全联盟部管辖的企业移交给地方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体现出地方经济自主权的适度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企业管理权由中央向地方的转移,仍然属于计划管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企业管理权的转移,意图并非B、D两项。进入导航第31页3.(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D进入导航第32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对苏联的影响。由漫画中“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及漫画名称《又是斯大林格勒》,可知苏联在“冷战”期间的经济发展令西方反苏势力惊讶,本质上反映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从漫画信息可判断时间为二战后,A、B、C三项时间上与之不符,排除。进入导航第33页4.(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进入导航第34页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素养。材料表明,《赫鲁晓夫回忆录》不同年代的版本在内容上均有所不同,说明时代影响了历史叙述,故D项正确。回忆录是当事人所写,掺杂了个人主观因素,准确性上有一定出入,不一定比相关研究著述的可信度更高,A、B两项错误;版本新旧与是否更接近历史真相没有直接联系,C项错误。进入导航第35页5.(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A进入导航第36页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材料信息看,苏联将集体农庄劳动报酬的发放期限缩短,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这一措施实际上是利用物质刺激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故B项排除;此措施并不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苏联已经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故D项与史实不符。进入导航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