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5 中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进入导航第1页第二部分导学课堂与素养提升进入导航第2页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进入导航第3页第八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进入导航第4页学案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进入导航第5页进入导航第6页创新微课以微知著考点解读活化思维课时作业随堂训练知能巩固进入导航第7页考点解读活化思维研史料实证,通历史解释,让历史认知更深刻进入导航第8页命题点一历史概念——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史料研读史料一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已熟察而稔知之矣。——《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读史:史料一反映了留学生在“断发易服”中的作用,他们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他们所观察到的,从多方面论证断发易服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进入导航第9页史料二读史:史料二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旧有观念根深蒂固。进入导航第10页■史料运用据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导致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①根本原因: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②政治上,重大社会变革运动和仁人志士的推动。③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④经济上,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进入导航第11页■史论归纳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进入导航第12页(2)特点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到中西、新旧并存,最终中西合璧、相互渗透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进入导航第13页(3)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④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文明的进步。进入导航第14页命题点二历史概念——大众传媒■史料研读史料一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姚福申《中国编辑史》读史:史料一指出国人办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说明办报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关系密切。进入导航第15页史料二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陈玉申《晚清报业史》读史:史料二中“宣传正义”“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民报》的历史作用。进入导航第16页史料三2015年网络关注最热的名词是“工业4.0”“新常态”“大数据”“能人腐败”“山头主义”“二代坑爹”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读史:史料三中媒体关注的热词中有不少是丑闻曝光事件,如“能人腐败”“山头主义”“二代坑爹”等,这体现了大众媒体对政府工作部门的监督作用,体现了社会的进步。进入导航第17页■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近代报刊的功能。以《民报》为例,阐述其历史作用。参考答案:功能:报刊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作用:《民报》提供了与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进入导航第18页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誉为“神奇的第四媒介”的互联网有何神奇之处。我们该如何认识网络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参考答案:神奇之处:传播速度快,知识储量大,互动性强,等等。影响: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利器,既可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进入导航第19页■史论归纳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外部因素:西方报刊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扩张。②经济原因: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渴求各种经济信息。③政治环境:近代中国的政局动荡,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引发了人们对政局的关注。④思想因素:近代前期民主思想的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进入导航第20页(2)影响①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这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②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③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进入导航第21页命题点三综合考点——近代交通的发展■史料研读史料一1880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又与各国共之,画疆而守则防不胜防……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十八省合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摘编自《清史稿·交通志》进入导航第22页读史:史料一中“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表明洋务派主张修筑铁路是为了经济发展,加强国防建设以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入导航第23页史料二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于是迅速招股,创成苏省铁路公司,筑路二:曰苏嘉,曰沪嘉,冀以挽回利权,用心亦良苦矣。然此二者已属支路,究不若宁沪铁路之握其总机关也。吾省之人,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勿谓苏省已办铁路,而遂可以抵制也。——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读史:史料二中“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主张筹款赎回路权,实质上表明了绅商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维护国家主权。进入导航第24页■史料运用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原因。参考答案: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发展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④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区交通发展的不平衡。进入导航第25页■史论归纳全面认识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工具变化和发展(1)原因①工业革命的影响。②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客观影响。③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推动。④政府政策的支持。⑤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交通、通讯设施。⑥人们思想不断解放,加深对交通、通讯作用的认识。进入导航第26页(2)特点①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②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③分布不平衡,大多分布于东南沿海通商口岸。进入导航第27页(3)影响①积极: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经济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瓦解;政治上增强世界联系,抵制外国侵略;文化上改变人们观念,加速文化传播;生活上使人们生活多姿多彩,开阔人们视野。②消极:便利列强侵略;造成环境污染。进入导航第28页创新微课以微知著强学科素养,拓历史视野,让素能提升更全面进入导航第29页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B进入导航第30页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习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太平天国是一个由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提倡“剪辫蓄发”主要是出于反清的需要,而不是与西方文明相对接,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仍然是一个封建性质的政权,故C项“提倡民主自由思想”错误;辛亥革命期间的“剪辫易服”与“宗教信仰”无关,故D项错误。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与革命党人的“剪辫易服”均带有反清的政治革命色彩,故选B项。进入导航第31页[思维升华]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在复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时,要重点关注剪辫子、女子放足、婚姻自由、时装样式的更新、社交礼仪的变革、新节日的出现等现象。(1)辫落欢呼齐拍手。留长辫子是满洲人的习俗,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首次提出“断发”的主张,认为长辫子与近代机器化生产不相适应。剪发辫在当时的中国被视为反封建。进入导航第32页(2)天足跚跚海样妆。这是近代女子解放的一个重要行动,也是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结果。中华民国政府明令禁止女子缠足。(3)时样新装称柳腰,中西合璧市招摇。受西方服饰的影响,近代中国出现了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相融合的服饰,如满洲女子穿的宽大型旗袍受西方曲线美的影响,改成瘦小型近代旗袍;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山装出现。(4)记得改元初变故,革鞋毡帽遍华街。中华民国改皇帝年号纪年为民国纪年,出现了元旦等新节日。进入导航第33页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2.下表是据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整理的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构成统计数据。下表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C进入导航第34页注:专门事业包括医师、律师、会计师、新闻界等职业;杂类包括传统服务行业,如小商贩、帮佣等职业以及少量游民及帮会成员等。A.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向衰退B.租界内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C.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D.上海教育发展推动华人素质提高进入导航第35页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出现从事专门事业的人,体现了华人从事职业的知识含量增加,出现运动员等新生职业,从事工商业的华人占比较大,还有华人进入租界政府供职。这反映了职业结构的多元化,而职业结构的多元化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C项说法正确。租界内从事农业的人口占比较小,与经济结构变化有关,不一定就是农业经济走向衰退,A项错误;在租界政府供职的华人是为殖民当局服务的,不能说明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B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杂类所占比重最大,而杂类中的大部分职业对文化素质要求较低,D项排除。进入导航第36页[思维升华]以唯物史观指导社会生活类题目的解答全国卷高考中社会生活类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考查的侧重点不是社会生活本身,而是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所以在解答社会生活类题目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唯物史观。(1)对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分析:社会生活的演变是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变革的表现。社会生活的演变反过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又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各个领域的改革更加深入进行。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直接影响到政治改革进程,使政治进入导航第37页环境趋于宽松,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化,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生活方式的变革,在思想领域里引起连锁反应,使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思维更加活跃;同时带动了生产的发展、商品的流通、土地的开发、资源的利用,以及外贸的增长,使经济领域充满活力,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2)运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认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规律的掌握和学习是历史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也要重视历史事件的个性。比如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新闻传播和政治功能是共性,而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是中国报刊业发展的特点。进入导航第38页随堂训练知能巩固实战高考题,品味经典题,对话高考命题专家进入导航第39页1.(2018·江苏卷)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