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单元提升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陕西榆林模拟)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B解析:英国走私鸦片是由于英国在与中国正当的商品贸易中处于逆差,故A项错误;由于英国商品在中国没有取得巨大的收益,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鸦片贸易是非法的走私活动,不能起到捍卫英国“自由贸易”原则,故C项错误;鸦片贸易是英国在中国获得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不能体现出其对英国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故D项错误。2.(2019·新疆乌鲁木齐模拟)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D解析:《南京条约》签订后中英并未完全停止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南京条约》后开放通商口岸事宜,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的方式使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错误;两国都认为自己获得好处,认识角度不同罢了,故D项正确。3.(2019·安徽蚌埠模拟)下图版画名为《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作于甲午战争期间。画中,狂牛角上绑有利刃,背上负有灯笼,直冲日军而去,日军士兵或瘫软在地,或仓皇返身逃跑。这幅版画()A.利于安抚民心维护清政府统治B.表明了清政府坚决抗日的决心C.表现清军将领战术思想先进D.全景再现了平壤战役的情景A解析:版画作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利于树立清政府的正面形象,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高丽的清军击败日军,且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李鸿章保船避战,故B项错误;近代战争的版画竟然使用战国时期田单火牛阵图,是战术落后的表现,故C项错误;版画是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高丽战争而已,平壤战役中有没有使用火牛阵图不得而知,故D项错误。4.(2019·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年份19011902190319041905人数266727105824068000上表为1901—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统计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B.科举制度的废除C.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化D.革命运动的高涨C解析:从1901年到1905年,留学日本的学生主要是探寻救国之路,不是实业救国,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的废除是1905年,故B项错误;针对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在朝廷内部出现了向日本学习的热潮,政府也支持这种潮流,从1901年起,陆续派遣一些资质聪颖的人到日本留学,以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清末革命运动高涨是在1905年之后,故D项错误。5.(2019·江苏南京、盐城模拟)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D解析: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的内容反映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故A项错误;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是甲午中日战争,与材料的内容反映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故B项错误;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华北地区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的内容反映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故C项错误;美国传教士杀害中国无辜农民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故D项正确。6.(2019·江苏南通模拟)“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B.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C.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D.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B解析: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与材料中“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相符,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故B项正确。7.(2019·辽宁六校协作体联考)罗尔纲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份纲领性文件,一份是《太平诏书》,一份是《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是一个进步的农民革命纲领”。这一纲领()A.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B.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C.标志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D.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诉求C解析:材料主要评价了《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进步的农民革命纲领”。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改革方案的是《资政新篇》,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绝对平均主义,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它的内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故B项错误;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表达了农民阶级的理想追求——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标志着中国农民运动达到了最高峰,故C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主要内容是要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是反对外来侵略,故D项错误。8.(2019·山东、湖北重点中学调研)对于义和团,劳顿引证了义和团领袖于栋成所发布的一个布告,布告写道:“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以淫邪污辱我们。”劳顿的引证()A.正确揭示了义和团兴起的原因B.说明了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性C.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寻找借口D.对史实的论证存在主观片面性A解析:根据材料“对于义和团,劳顿引证了义和团领袖于栋成所发布的一个布告,布告写道:‘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以淫邪污辱我们’”并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中外民族矛盾的激化,故A项正确。9.(2019·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段考)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他却暗中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并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年11月被旧势力暗害。此事说明()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危机C.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D.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军将领与革命党共同反清,没有涉及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军将领与革命党合作,不是革命阵营内部的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清政府的进步将领抗清,没有涉及革命果实被北洋军窃取,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清政府军队与革命党的相互较量,可知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故D项正确。10.(2019·河南中原名校考评)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这说明()A.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B.革命党建立自己的武装C.武昌起义打击了清廷D.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D解析:根据材料“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可知,革命党人的宣传工作是十分有力和有效的,故D项正确。11.(2019·福建漳州模拟)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取得重大成果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B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末新政,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的态度说明是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不得不进行宪政改革,故B项正确;材料“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并非民主共和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南北议和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12.(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皇权思想依旧在,袁世凯1915年称帝、张勋1917年拥溥仪复辟等,在推动政治现代化方面,材料留给我们的借鉴意义是()A.北洋军阀是中国进行政治现代化的主要障碍B.政治现代化需要一定程度的经济现代化支持C.皇权思想导致革命派挽救民族危亡努力失败D.政治现代化需要有民众的现代化观念为基础D解析:根据“‘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皇权思想依旧在”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思想落后导致政治现代化失败,所以政治现代化需要有民众的现代化观念为基础,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37分)13.(2019·江西南昌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894年7月卷3发表了《朝鲜纪乱》,初次报道了中日军队在朝鲜对峙的严重事态。其指出:“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而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财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戒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直到1894年10月,《万国公报》卷69还发表了《英将谭兵》,即对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自1894年11月卷70起,林乐知写道:“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之,中国至夸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1895年1月,林乐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量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则中国任朝鲜之败坏而不加整顿,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而以强词夺理,则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论理而论势。今中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5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双方交涉公牍9件。林乐知在按语中说,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惟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从此衅隙渐开”。——据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材料二: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共延续33年,出了七百多期。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作用无可比拟。光绪皇帝每期必读;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它还刊登了孙中山致李鸿章书两封;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如饥似渴地寻求每一期《万国公报》。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甚至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刊物。——黄显功《万国公报》出版前言(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万国公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立场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13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万国公报》对甲午战争立场与态度的变化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12分)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一“不但相信中国必胜……实已一败涂地”得出由中国必胜论者转变成了中国必败论者;材料一“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得出由肯定中国的正义性,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