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著阅读《儒林外史》《儒林外史》读书方法指导——讽刺作品的阅读(1)体会批判精神。作者塑造人物、叙述故事以揭露某种丑陋的社会现象,探究其荒谬的本质,间接表达了对光明的向往。(2)欣赏讽刺手法。想象和夸张是讽刺小说中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另外则是生活中传神的细节描写,以冷峻的白描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3)体会讽刺小说的格调。小说以滑稽、幽默和讽刺为其特征,但喜剧性因素,甚至荒诞闹剧因素又与悲剧性有机地融合成一个艺术整体。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他少时就有文名,聪颖善诵,是一个才识过人的才子。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为官清廉、正直,但却因不善于巴结上司,最终被罢官回乡。父亲的遭遇使吴敬梓对官场的腐败有了切身的体会。吴敬梓也曾想走科举荣身之路。可是,他以弱冠之年考取秀才之后,始终不能博得一第。28岁时,他去滁州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他的狂放行为被禀报到试官那里,终以“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沉重的打击,使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所以即使生活困顿,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度日,他也拒绝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2、写作背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的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应科举考试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他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期间,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取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以牢笼士人、统治思想。因此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2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即“儒者之林”。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有所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作者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儒林传记,并且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二、阅读导航1、深入理解《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士人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反应,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另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做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2、分析《儒林外史》客观写实的讽刺笔法。作者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先例。3、从作品细腻深刻的描述中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作者深入细腻地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清廉或者贪腐的官场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坑蒙拐骗的江湖游士。三、人物形象第一类:腐儒的典型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3主要人物相关情节性格特征周进(1)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私塾里教书糊口。(2)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3)参观贡院时,大半生追求功名富贵却求之不得的辛酸悲苦,以及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让他悲伤得要寻死。(4)几个商人帮助周进捐了个监生。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5)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五十四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举人。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和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我们更可见出科举制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范进(1)五十多岁仅是个童生,一心参加科举考试,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要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2)胡屠户在范进中举人前,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而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缠,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3)范进中举后,与张乡绅称兄道弟。(1)热衷功名,迂腐无能。(2)逆来顺受,怯懦麻木。(3)虚伪奸诈,世故圆滑。王玉辉(1)六十多岁时一身潦倒穷困,还为了纂写三部宣扬程朱理学的书而没有工夫坐馆教书,使家庭生活的拮据状况雪上加霜,可见八股举业和封建礼教给他造成了物质困顿。(2)当他的三女儿要为亡夫“殉节”时,他不但丝毫不加劝阻,而且大加鼓励;当三女儿因八日不食而去世的消息传来时,他竟然仰天大笑道:“死得好!”还劝慰自己的妻子不须悲伤,说女儿是得了一个“好题目”而死。(1)醉心八股举业却对家庭生活不负责任,没有责任心。(2)积极著述提倡和宣扬封建礼教教义,还将之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在他看来,生命的价值就是为了换取封建礼教的褒扬。4第二类:贪官污吏的典型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便很快会成为贪官污吏,这仿佛成了历代官场不变的诅咒。在《儒林外史》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主要人物相关情节性格特征汤奉高要县知县汤奉戏谑偷鸡贼;硬将无辜的回民老师傅活活枷死;一年搜刮了八千两银子。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却贪狠、蛮横。王惠(1)三十多岁的新中举人王惠傲慢、盛气凌人地鄙视周进,对他作践凌辱。(2)拉拢巴结周进的门生荀玫,教唆他瞒报母亲的丧事。(3)补任南昌太守却故意不交接,待上任太守用自己的钱弥补了官府的赤字之后才上任。上任后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4)宁王叛变,王惠投降;而宁王兵败,他则逃匿,中途还猎取了上任太守之孙的二百两银子。王惠是八股制度下英年得势,官居高位而横征暴敛,心狠手辣,残害百姓的典型人物。他是八股制度选拔的败类,是贪婪成性、无德无行、毫无节操的恶官。第三类:八股迷的典型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无数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当属马纯上和鲁编修了。主要人物相关情节性格特征马纯上(1)马二先生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但他仍执着地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2)当他看到差人拿着写有蘧公孙叛逆罪的呈子脸色大变,不惜倾尽所有,替朋友消灾;他热心资助匡超人回家,后来反被匡超人取笑。马二先生是八股科举考试的虔诚信徒。马二先生有着一副菩萨心肠,乐善好施。可见马纯上是一个深受八股毒害的读书人,却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鲁编修鲁编修因为八股文学得好而考中进士,却在京城做个穷翰林,清苦得混不下去,只得返乡。作者以如此寒酸之笔来写这位“成功者”的结局,其话外音显然是说,以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5第四类:真儒士的正面典型真儒士鄙视功名富贵,不热衷科举考试,不愿出世做官;精神上儒道互补,内心淡泊名利和追求自由。主要人物相关情节性格特征王冕(1)王冕在放牛时,经常把好东西包好,带回家给母亲吃;后文也多次提到他赡养母亲的事迹。在山东时,他看到难民,联想到了母亲,于是就立即回家。母亲临终前和他说的不要去做官,他也严格遵守。(2)王冕虽出身田家,但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京官危素、知县时仁要见他,他都避而不见。(3)他听说朝廷要改革科举制度,预测到这种八股取士制度的种种不良后果,便反对八股科举,到山中隐世。(1)孝顺善良。(2)华横溢,磊落洒脱;不事权贵,淡泊名利。(3)超凡脱俗,见解独到。杜少卿(1)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是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制度的嘲讽,也是批判。(2)他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他说:“朱文公解经,自是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这其实是对社会钦定的理论标准“朱注”的否定,也是对朱熹这一权威的否定。(3)杜少卿认为沈琼枝是“希奇的客”,赞扬的不是她的姿色和才情,而是她蔑视富贵豪华、不畏权势、不肯供人玩弄的反抗精神。从携妻游园,到支持抗婚逃婚,再到反对纳妾,杜少卿的妇女观、夫妻观已经超越他那个时代的限制,达到近代先进思想的境界。(1)正面人物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2)敢于怀疑权威。(3)尊重女性。庄绍光当庄绍光应征被召到朝廷时,朝中权臣拉帮结派,他断然拒绝,不愿与小人为伍,坚守操守。他搬到玄武湖,躲到钦赐的世外桃源去,一边饮酒,一边读杜少卿写的《诗说》。庄绍光是身在草野,独善其身的隐逸贤人。他淡泊名利,清高自傲。虞博士四十岁中举前他过着乡村塾师的清苦生活,但他安贫乐道,心态安详。他进京会试中了进士,别人大多都虚报年龄以求重用,唯有他不在乎自己五十岁的高龄,据实上报,结果天子认为虞博士老迈,就给了他南京国子监博士的闲职。虞博士是一个身在官场,却能兼济天下的真儒。对于贤人,他热心相交;对于举止不良的人,他也能宽容对待。他的本色就是真实平淡。6第五类:假名士他们或者科场败北,或无法登入仕途,于是就效法古人,结诗社、写斗方、附庸风雅,充当名士。表面上风流不羁,实际上却是借此邀声盗名,获取功名富贵。这些人物主要分为三组,作者围绕三次诗酒“盛会”展开描绘:湖州莺脰湖高士集会、杭州西湖斗方诗会、南京莫愁湖“定梨园榜”。主要人物相关情节性格特征娄三公子、娄四公子富家子弟娄氏公子因功名失意,满腹牢骚,回到家乡,自命为少年名士,把那些假名士(杨执中)、假高人(权勿用)、假侠客(张铁臂)尊为上宾,闹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王冕虽出身田家,但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京官危素、知县时仁要见他,他都避而不见。他听说朝廷要改革科举制度,预测到这种八股取士制度的种种不良后果,便反对八股科举,到山中隐世。二娄的心地倒也纯良,也颇有些真名士的习气和风度,待人诚朴、谦虚恭谨,对待杨执中、权勿用,也是真心礼遇,不求酬报,可谓“翩翩浊世之贤公子”。然而,他们“轻信而滥交”,因此,他们的名士姿态,不过是为了邀声盗名、待价而沽。杜慎卿(1)杜慎卿初上场,作者极笔墨之能事,用一堆食物来衬托他的不俗,鲥鱼、樱、笋、软香糕,还有雨水煨的毛尖,都是样样带典的雅致物件。(2)鲍廷玺向他借钱,他推说家里有银子,但要备着求功名的,让他跟杜少卿去借。(3)他具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是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朋友鼓吹他为了子嗣要纳妾,可是当别人给他介绍女人时,他又骂女人没有好的。然而,在骂女人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