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01自学——必备知识02研读——热考重点04精练——高效作业03研析——命题动向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阶段一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阶段二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秦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不断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一、夏、商的政治形式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贵族以________关系为纽带,实行____________;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血缘宗法制王位世袭制的产生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核心论点: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力的集中,即“家”的私有观念深化,表明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具有神权色彩。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2.概况分封对象王族、______和商朝的旧贵族分封内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诸侯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____________初期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功臣世袭统治权3.影响(1)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保持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2)消极性:后期诸侯国之间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趋于瓦解。分封制下的文化扩展把周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一再复制。——曹兵武《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核心论点:分封制使周王朝的文化传到被分封之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三、西周的宗法制1.实质:按__________________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血缘宗族关系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最大特点:__________________。嫡长子继承制4.结果: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5.影响(1)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2)直至今日,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图解历史】分封制下的等级结构信息提取:分封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层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国家的统治。【漫画解史】宗法观念的现代价值信息提取: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当今中国社会的基层管理和家庭生活,对我国社会和谐和家庭结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概念阐释】“封建”的含义“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其时代称为“封建时代”。二是指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一种社会形态,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封建社会。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形态。【知识归纳】“家国同构”的特点(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2)“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教材补遗】贵族政治“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也就是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贵族分封制度。重点一权力分配制度——分封制分封制的演变及分布特点1.演变【论点】分封制萌芽于商朝,确立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正式消亡于秦朝。西汉初、西晋、明朝等封建王朝实施过,都对中央集权造成了一定威胁并很快消亡。2.分布【论点】从分封布局看,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从地域范围看,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关中地区为其直辖之地。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余各以次受封。”《荀子》记载周初:“(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史料二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解读史料一应该注意西周的分封制在分封对象、诸侯的分布区域等方面的特点。(2)史料二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形成及影响。解读史料应注意提取史料信息,从政治统治、民族融合、文化拓展及诸侯王相对独立性等方面分析积极和消极影响。【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指出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相比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试答:(2)据史料二,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影响。试答:【提示】(1)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2)积极作用: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推动民族融合。消极作用: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西周后期诸侯割据。【历史追问】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分封制最终走向瓦解的原因。试答:【提示】原因:①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②西周后期,周王的直辖地范围越来越小,王权衰弱,诸侯国的势力却日益壮大,维持分封制的宗法血缘关系松弛。③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促使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分封制的影响1.辩证地看待分封制对西周政治统治的影响(1)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2)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3)推动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2.客观地认识分封制的历史遗存(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重点二权力继承制度——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解读】图片分别从国家等级和家族宗族来说明大宗小宗的关系。【结论】宗法制的特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3)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家国一体。宗法制的影响史料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史料解读】史料反映了宗法制对封建社会中的皇权、等级秩序、官僚政治等产生的影响。【问题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对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试答:【提示】西周宗法制观念和传统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极大,导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宗法制对封建社会政治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宗法制影响封建社会政治的另一大表现就是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及封建统治者的反智倾向和守旧思想。宗法观念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很大,当今社会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1.弘扬宗法文化中的亲亲友爱、团结互助的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2.宗法文化强调爱国、忠孝,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4.修祠堂、宗谱有助于对家乡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自己对家乡的热情,对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的现实影响重点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宗法制在国家与社会治理中的影响史料一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史料二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史料解读】(1)两则史料均选自后人对宗法制和宗法观念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史学评论。解读应紧扣史料关键信息,分别解读,史料一据史料出处及信息可判断主要是阐述了宗法制及观念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积极影响;史料二据史料出处及信息可判断主要阐述了宗法制观念对现代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消极影响。(2)史料一认为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稳固统治的有力因素,并引起了封建历代王朝的重视;史料二认为现代农村中的宗族制群体对社会基层管理造成了破坏性作用。【问题思考】根据史料信息,围绕“宗法制度与社会”选择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试答:【提示】观点一: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观点二: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浓浓的亲情既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又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