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34讲宋明理学01自学——必备知识02研读——热考重点04精练——高效作业03研析——命题动向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2)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3)儒学自身的缺陷: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注重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规律的探讨。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3.代表(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2)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______”,其核心是“仁”。天理二、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朱熹的理学体系(1)理气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______”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3)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____________”;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仁三纲五常2.朱熹地位及影响(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理学的特点及影响(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实现了儒学的进一步思辨化,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三、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概况代表主张影响陆九渊(南宋)(1)核心命题是“____________”,意思是本心即天理;(2)主张“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3)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是心学的开创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王守仁(明)(1)________;(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3)强调知行合一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即理也致良知2.地位:______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心学宋明理学的特点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史学家侯外庐、邱汉生核心论点:宋明理学以仁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道思想,把维护封建专制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完成了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构图解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信息提取:程朱理学的理是外在的,求理要“格物致知”,陆王心学的理是内在的,求理要内心反省。二者对理的理解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都主张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图片证史】从烈妇的增多看宋明理学对人性的扼杀信息提取:南宋以来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的流传,导致节妇烈女人数的增加。【漫画解史】生活中的“天理”信息提取: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人性本来就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图解历史】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教材补遗】1.魏晋玄学(1)概念:魏晋时期的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易经》“三玄”的研究。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学的“无为”重点讲处世术。(2)玄学出现及流行的历史条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不少名士卷入政治斗争,招来杀身之祸;在现实政治的压力下,知识分子被迫明哲保身,倾向于“玄虚淡泊”;东汉后期盛行的清议、清谈之风和先秦时期道家思想以及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为玄学的产生准备了思想基础。2.宋明理学家、佛教、先秦儒学家关于“人性”的探讨(1)宋明理学家认为本善习远,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习性却相差很远。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因此应当灭人欲。(2)佛教主张非善非恶无善无恶,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某些人看来是“善”的,也可能对其他人或物来说是“恶”的。(3)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重点一哲思明理——宋明理学的内容、特点宋明理学的形成【论点】秦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繁盛、佛教盛行、道教传播,佛、道传播冲击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地位,儒学学习、吸收佛道思想,出现三教合一。唐宋时期出现儒学复兴运动。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陆王心学推动了理学新的发展。史料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宋明理学的内容及特点史料二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而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史料三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作程朱理学。——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在传统儒学寻找”体现了理学形成中的特点,同时从哲学角度论述了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2)史料二反映了理学的特点及影响,解读史料时注意第一句话的引领作用。史料是从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义利观等角度说明其特点的。(3)史料三从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来说明宋明理学的内容。【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试答:(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史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分析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试答:【提示】(1)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儒学、佛教、道教三位一体,把天理和人欲绝对割裂对立,提倡重义轻利。(2)宇宙论:理是宇宙的本原;伦理学:三纲五常;知识论:格物致知、先知后行。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压抑人性、扼杀自然欲求。【历史追问】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重义轻利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试答:【提示】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但重义容易使知识分子惟封建统治者是从,不利于反封建的斗争;轻利约束了人的正常情感需求,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从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宋明理学的特点1.积极影响(1)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心学打破了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辩证地评价宋明理学2.消极影响(1)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3)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重点二“理”“心”之辩——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史料一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二程集》史料二“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朱子语类》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张史料三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王阳明《传习录》史料四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二程”从自然和伦理的角度指出“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即万物都有规则秩序。“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即人应当遵守伦理规范。(2)史料二中朱熹强调“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与儒家传统道德一致,要通过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等途径实现。(3)史料三说明了王阳明的主要思想观点。(4)史料四第一、二和第三、四句话分别反映了程朱与王阳明两派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区别。【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二程”与朱熹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试答:(2)依据史料三,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试答:(3)史料四反映了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区别?试答:【提示】(1)都认为世界万物来源于理,所谓“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2)观点:要加强道德修养;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致良知。(3)不同观点: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1.理学和心学的共性(1)地位:都属于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内容: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主张发扬儒家伦理道德。(3)本质:都以儒家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4)影响: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2.理学和心学的分歧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思想内容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修养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发明本心”,即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2.发展(1)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2)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3)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4)世俗化。(5)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