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专题优化提升01构建——网络体系02纵横——知识拓展04专题质量检测03延伸——史学争鸣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时间表现原因初步形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平新政协召开,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建国构建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历程时间表现原因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左”倾错误泛滥,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发展完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历程时间表现原因认识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②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完善③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更要防“左”④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1.(2020·北京朝阳区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开启了新的征程。材料一毛泽东于1949年1月在关于时局的声明中将“废除伪宪法”“废除伪法统”作为和平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刘少奇多次强调,党的决议,只有经过人民政府的法定机关的宣布,才能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要牢固树立守法意识,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了“以人民的新法律作依据”执政,制订了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依据宪法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和重要法令。——摘编自孙泽学、汪茜《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依法执政述论》材料二1979年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向平稳化、正规化,八二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是我国国家最高政治生活的圭臬。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79年以后,在30年时间内,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刑法典,又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这同样是针对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情况而进行的适时立法。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中国法制60年》(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12分)【思路点拨】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逐句寻找材料的关键词语并围绕关键词语概括表达,如关于“废除”“建立”的关键词,反映的是废除旧法统,创制新法律;“通过的”“制订了”反映的是创制新法律,即从“临时宪法”到颁布正式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共同纲领》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1954年宪法是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可得出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到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尝试作答】(2)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程,并谈谈你的认识。(13分)【思路点拨】注意审题,该题是两小问,一问是历程,一问是从中的认识,每一小问概括两到三点即可。第一小问历程,结合时空定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制定法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断,再到1979年以来的完备法律体系;从材料二扣准党的十五大目标可以提炼关键点。第二小问认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认识到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也可以比较东西方不同的民主制度,论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优越性。【尝试作答】答案:(1)实践:废除国民党旧法统;创制人民的新法律;从“临时宪法”到颁布正式宪法;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到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人民的新法律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依据,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颁布1982年宪法并多次修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20世纪90年代,“依法治国”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中国进入法制化建设新时期。认识: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四次调整及特点时间表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一边倒”转变为“睦邻友好”、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表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求同存异”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积极缓和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建立外交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表现为与日、美建交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与其他国家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是经济合作和周边良好环境的创设。如加入世贸组织、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格局多极化、民主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国由努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发展为积极谋求建立合理的国际秩序特点(1)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根本目的不变,就是始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的发展。但侧重点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有所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经济外交”的比重明显增加。保障国家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2)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没有变,但独立自主的表现形式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在变。具体表现为从“一边倒”联苏抗美,到“一条线”联美抗苏,再发展到新时期的不结盟。(3)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没有变,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的政策没有变[拓展训练——对接12分开放题]2.(2020·石家庄二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为20世纪50~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时间经济状况外交状况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苏关系恶化。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时间经济状况外交状况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八字方针”,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文化大革命”动乱波及经济领域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进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交。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思路点拨】本题属于信息提取类,比较材料中经济与外交的信息,可拟论题为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再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分期结合史实进行阐述。注意题目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尝试作答】答案:示例论题: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活动,为国内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状况好转,这些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为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总之,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而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核心素养——培优提能]时空观念——特定的时空下考查史事的途径历史“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即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环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构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上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1.时间观念一般是按照历史发展的纵向规律梳理,也就是所谓的“时间概念”,即以时间为线索,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对处在不同发展时段的历史现象做垂直联系比较。时间知识一般分为以下几方面:(1)时间表达:时、刻、日、月、纪年(王公、干支、公元、年号、民国)、年代、朝代、世纪、公元前(后)等。世纪与年代只是“时间段”概念,不特指某一具体时间点,其使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需记住具体时间点时使用;另一种是某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出现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段内,不适宜用一个时间点来表达。(2)阶段分期:史前、古代、近代、现代;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理大发现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战时期、二战时期、战后、冷战时期等。(3)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时间:也就是特定史事或历史现象发生的某一特定时间段。如19世纪五六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前等用语的交替使用;还如,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民国初期、一战期间等。(4)历史大事年表:按照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史事或历史现象的先后顺序来记忆重大历史史事或现象的时间等。2.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简单说是史事、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的地点或地理范围,它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的必备基础,也就是历史的横向规律,即所谓的“空间概念”。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照国别或者区域确定空间:从国别看,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从区域看,亚洲、欧洲、美洲等,或者北美、东亚、西欧等。(2)某一朝代或历史现象的活动地点或区域:如朝代的更替,都城的变迁,如古代中国西周都城为镐京(今陕西西安)、宋代为东京(今河南开封)等;地理方位,如东南沿海地区等。(3)随历史现象的发展活动地点转移的空间:如明朝建都应天府(今南京),后迁都北京;古代中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世界近现代经济重心从伦敦转移到纽约;等等。(4)对某些地点或区域的重要性要给予必要说明的:如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把中国同西亚以及欧洲连接起来,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也是东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要道。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要以时间为线索,以空间地域为基础,把处在同一时段的历史现象做水平比较,寻找每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和特殊性,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古今贯通、纵横比较,使学生在纵横坐标中形成“时间观念”。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能运用各种对历史时间术语描述的方法,并认识几种主要的历史分期方式;能认知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并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性;主要以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为节点,以时间为线,融点、线、面为一体。(2)正确运用地理知识,特别是地图知识,从世界自然地理(大洲、大洋,著名的山脉,河流、湖泊等)、世界政区划分、中国自然地理、历史疆域的沿革、当今中国政区及经济区域划分等方面认识地理知识。(3)运用好古今中外的历史地图,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构建起时间观念。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中苏(俄)关系的发展1.中美关系(1)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①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又推行孤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