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优化提升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01构建——网络体系02纵横——知识拓展04专题质量检测03延伸——史学争鸣一、近代中国的五种经济形态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小农经济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政治制度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被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近代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消亡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洋务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覆灭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3~1956年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动力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官僚资本主义经济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互关系自然经济在其他经济发展中不断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针对训练——对接48分选择题]1.(2020·黄冈质检)1843~1852年,英商不得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以低于成本20%~30%的价格销售棉纺织品。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近代机器棉纺业的发展B.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C.自然经济对英货的顽强抵抗D.英国棉纺织品的质量低劣解析:选C。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是现象,并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货有很强的抵抗作用,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时间可以判断,英国棉纺织业在当时主要采用机器生产,质量不一定低劣,故D项错误。2.(2020·黄冈质检)下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据下表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时间创办者及身份企业名称1872年陈启源(华侨商人)继昌隆缫丝厂1873年方举赞、孙英德(铁匠作坊主)上海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1878年朱其昂(轮船招商局会办)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1882年黄佐卿(商人)上海公和永缫丝厂A.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D.民族工业是近代机器化大生产的示范和刺激下的产物解析:选D。题干反映了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产生,它们都使用机器生产,位于沿海或通商口岸,由此可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近代机器化大生产的示范和刺激下的产物,故D项正确。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与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关系1.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行百日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奠定了基础,也促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2.民国初期兴办实业高潮,为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扩大了阶级基础。3.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表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支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4.国民政府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迫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对国民党的幻想,走上了同共产党合作的道路。[拓展训练——对接12分开放题]1.(2020·黄冈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家茅盾创作的小说《子夜》于1932年完稿,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吴荪甫,出身“书香世家”,曾游学欧美,颇为精明强干,雄心勃勃,学成归国后“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为实现抱负,他辗转来到上海,经多年打拼,终于建立了“裕华丝厂”等企业。1930年,吴荪甫的父亲——吴老太爷因躲避农民抗租运动前往上海避难,结果,吴父无法承受上海的灯红酒绿,惊惧而死。在吴老太爷的葬礼上,具有美国背景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说服吴荪甫合作,共同进行股票投机,并试图通过金融影响当时的国民党军阀间的战局。他一方面希望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和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可另一方面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时,他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在股票投机获利后,吴荪甫还与人组建银行,不断兼并一些工矿企业,并利用收买工人运动的“叛徒”、勾结军警镇压等手段,使工人运动一度平息。可是,随着洋货大量倾销,吴荪甫的企业在经营上遇到困难。买办赵伯韬却趁吴资金吃紧之际试图吞并其企业。为克服危机,他试图克扣工人工资,结果新一轮工人运动兴起,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绝境。经过几番思考,吴最后决定逃离上海,告知家人要“去庐山”。结合所学近代史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12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求准确全面)【思路点拨】小说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吴荪甫的人生事迹,由此可以提炼出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即双面性:妥协性和革命性,然后进行论述即可。注意题中设问,题目的要求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第二个层次为“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现象”,第三层次为“概述和评价”,所以只有根据这个要求去完成才能解答。【尝试作答】【答案】示例一情节:吴荪甫一方面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希望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想;另一方面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并且收买工人运动的“叛徒”、勾结军警镇压工人运动。历史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概述和评价: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这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进步力量,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独立民主富强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因此,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示例二情节:吴荪甫为了实现“发展民族工业”的理想,几经辗转来到上海;最后又在上海各种力量的打击下,坚决“逃离”上海。历史现象:反映了上海等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近代发展具有双重影响。概述和评价:一方面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大量国外先进技术文化流入国内,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促进了西学的传播,逐步瓦解了小农经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通商口岸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和基地,使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与市场,大量洋货经通商口岸涌入国内,打击了原有小农经济,农民与家庭手工业者破产,人民生活贫困,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也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核心素养——培优提能]唯物史观——客观公正看待历史事物基本原则1.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2.唯物史观的主要理论有:(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梳理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进程。如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罗斯福新政。利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理解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利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宋元明清时期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等。(2)熟悉掌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理论观点,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如主客观两方面、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与片面的观点等。(3)注意防止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①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②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三、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变迁时间历史背景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第二次辛亥革命以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礼仪逐渐推广变迁时间历史背景表现第三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了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第四次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2.(2020·德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住房紧缺,形成大批贫民窟。1879年,纽约市通过专门法案倡导新式住房设计,改善贫民住房情况,但直到1908年还没对住房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其他城市更是一拖再拖。一战期间,联邦政府实施了两项战时应急住房计划,为工人和军人家庭建造公共住房。20世纪30年代,联邦政府开始扩大在一战时期的做法,1934年至1937年间,美国公共工程局以解决就业的名义新建住房21640套。1937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住房法》,并建立美国住房署负责贫民的公共住房建设,到二战结束时,该署为16.8万个建筑单元提供了90%的资助。——摘编自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等材料二民国时期,住房矛盾日益加剧。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提出了住为民需、增建屋舍的主张。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在土地法的框架下陆续出台多种房屋救济法规。1930年《土地法》和1938年《内地房荒救济办法》均规定在发生房荒的时候兴建公营住房以救济难民和贫民,但政府力量有限,房屋救济更多依靠私人房屋。抗战爆发后,由于私房房租猛涨,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三部房屋租赁条例,在战时和指定区域施行房租管制和强制空房出租等严厉措施。然而这些措施遭到了房主的抵制,加之没有专门机构去监督执行,实施效果不容乐观。——摘编自张群《居有其屋:中国住房权历史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美国住房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产生的积极作用。(10分)【思路点拨】第一小问变化,扣准材料中的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