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3 专题优化提升课件 人民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历史专题优化提升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01构建——网络体系02纵横——知识拓展04专题质量检测03延伸——史学争鸣一、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模式,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但以家庭手工业最为普遍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方面特点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经济思想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冲击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1.(2020·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材料二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12分)【思路点拨】第一小问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通过材料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为自然经济;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尝试作答】(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13分)【思路点拨】第一小问现象,通过材料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知,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作答。【尝试作答】【答案】(1)经济模式: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等。(任答四点即可)(2)现象: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原因:农业,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等等。概括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概括就是把不同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的或非本质的)抽象出来后加以综合,从而形成一个概念。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概括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概括就没有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进行逻辑思维。概括和学习的迁移关系密切,概括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历史概括能力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高考历史试题也十分重视对考生概括能力的考查。(1)历史概括类试题的概念:历史概括类试题是指要求考生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相同之处、特点、原因、背景、目的、作用、措施等进行归纳概括的试题。高考历史概括类试题常以非选择题为主。(2)历史概括类试题的分类:历史概括类试题可分为因果类试题、影响(作用)类试题、特点特征类试题等。(3)历史概括类试题的特点:历史概括类试题的特点就是在设问中一般出现“概括”两字,有时也会出现“归纳”“概述”等近义词。“概括”就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纳在一起,意味着用简单的语言进行归纳。因此,在解答历史概括类试题时,应该语言精练,简明扼要。(4)历史概括类试题的解答方法①精读材料,划分层次:如前所说,高考历史概括类试题常以非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通常会呈现较多的历史材料,让考生从较多的历史信息中概括答案。从语言繁简程度上说,就是要以少概多。因此,首先,同学们应该精读材料,充分理解材料。然后,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设问在材料中画出要点,划分层次。②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或者核心句子:关键词句或核心句子就是材料中的中心词、中心句、转折句等。③将关键词句或者核心句子用抽象的语言进行概括:材料中的句子一般都是具体的描述,因此在回答问题时应将材料中标注好的句子进行抽象概括,不能将材料中具体描述的原文当成答案。用抽象的语言进行概括时,同学们要注意三个方面:a.不能用定量的语言进行描述,要用定性的语言进行描述。b.不能进行反面描述,要正面描述。c.不能进行具体描述,要用抽象的语言进行描述。④用历史学科专业术语进行概括:学科专业术语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语言,具有专门的含义。用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能体现考生的学习水平和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同学们应用历史学科专业术语对历史试题材料中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这有助于同学们考取理想的成绩。⑤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主要是答题角度单一、要点概括不全,或挂一漏万。对策在于要善于运用归纳法,多层次、多角度概括要点,可以借鉴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式,分层(分句)提炼中心思想(或要点)。二、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的因素1.制度性因素(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政策性因素(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拓展训练——对接12分开放题]2.(2020·石家庄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章节主要内容第1章早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等概念解读第2~6章纺织业、食品工业、服装制作业、日用百货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造纸业与印刷业以及重工业(工具制造业与建材工业、造船业)的发展状况章节主要内容第7~9章早期工业化的能源与材料问题(动力、燃料、铁、木材)、原料输入与产品输出问题、人口与工业劳动力问题第10章工业发展的特点,即节能省材型的发展模式第11章英国模式与江南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上表为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的内容梗概。从其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思路点拨】扣准时间段1550~1850年可知,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主要叙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现象,但是这种新生事物并没有发展成为生产力领域的资本主义经济,据此我们可以把论题定位为“明清时期江南的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在论述过程中,我们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具体分析,同时我们还要做一个小结,以呼应论题,使论述结构更加完整。【尝试作答】【答案】示例论题:明清时期江南的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阐述: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早期工业化成就突出,但其是建立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使早期工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治保障;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依然实行,使早期工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等要素;社会上的农本商末观念和消费观念制约早期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由于政治、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明清时期江南的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以上示例仅供参考,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三、宋元明清时期的“商业革命”和16世纪西方的“商业革命”的比较宋元明清时期的“商业革命”16世纪西方的“商业革命”表现宋元:商业的时间、空间均不再受限制;“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海外贸易发达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贸易范围不断扩展;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宋元明清时期的“商业革命”16世纪西方的“商业革命”特点发展水平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市场范围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较狭小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出现股份制、银行等经营现象影响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使西欧封建制度瓦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针对训练——对接48分选择题]1.(2020·石家庄二中模拟)南宋建康府所属各县计有十六个市镇,其中有十二个市镇位于距县城六十里以内的地方。会稽府有十个市镇,其中的八个距离县城在六十里以内。类似情况在其他地区也同样存在。据此可知,南宋市镇的兴起()A.直接受限于交通条件的限制B.推动了区域市场的发展C.集中分布于经济富庶的地区D.均由于政治中心的带动解析:选B。建康府有十二个市镇在距县城六十里以内的地方,会稽府也有八个市镇在距县城六十里以内的地方,这说明两府的市镇比较集中,因而市镇的兴起推动了区域市场的发展,故B项正确。2.(2020·郴州质检)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土地贵族掌握政权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业经营方式落后解析:选B。18世纪的英国已经不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了,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与英国都是土地贵族把持政权,故B项正确;英国政府推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且农业已经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故C、D两项错误。史学界对明朝后期社会转型的研究【史界观点】争鸣一明朝后期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尚未达到推动社会转型的程度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引用法国一位学者的话说,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但是,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赵津《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看技术革命发生的可能性:李约瑟之谜再探》争鸣二“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存在分歧“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我国的古代社会究竟是向前发展变化的,还是停滞无发展的,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能不能产生近代性的因素,我国古代社会能不能向近代社会转变。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史学界和国外史学界长期以来都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和分歧。争鸣三中国古代社会能否滋生向近代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