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0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01自学——必备知识02研读——热考重点04精练——高效作业03研析——命题动向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汉初实行__________________,导致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出现“七国之乱”。郡国并行制2.措施:实行“________”;采取酎金夺爵和刺史制度。推恩令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唐安史之乱后,出现了____________的局面。藩镇割据2.措施(1)收精兵:编练禁军,并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2)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并设置______监督。(3)制钱谷:设转运使,各州郡的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通判3.影响(1)积极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2)消极方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4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刘宗绪《古代官员研究综述》核心论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成为宋初治国的重要策略。由于削弱地方权力不知变通,地方军队战斗力下降,边患严重;官僚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5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三、明清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明太祖裁撤________,废除丞相,皇帝亲自掌管六部。(2)设内阁:明太祖设____________;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内阁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并逐步拥有票拟权。中书省殿阁大学士2.清朝设立军机处(1)设立:清雍正年间设立。(2)职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____________,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跪奏笔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6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军机处出现的影响作为清朝中央决策特色机构,军机处的出现绝非针对内阁,而是试图将已经形成的皇帝“乾纲独断”局面制度化和规范化,然而,决策制度化在方便皇帝独裁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因其改变了顺康以来传统统治方式和权力结构,逐渐给皇权带来了一些新的异己因素,这是其创始者始料不及的。……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朝政治的演变方向。——高翔《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核心论点:军机处的设立使皇权得到高度集中、充分实现和有效使用,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极权专制已发展到了顶峰。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7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图解历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8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教材补遗】元代行政区划:采取“犬牙交错”原则《元史》记载,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地方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这种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形势的方法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9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细微点拨】明朝内阁制的特点(1)变动性。明朝内阁组织虽有四殿二阁,但并不同时设置,须视皇帝好恶而定,大学士员额多寡不等。(2)附属性。内阁职权出自皇帝授予,不得独立行使。(3)个别性。大学士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责任亦不连带,各自独立以个人才能辅助君主。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0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教材补遗】清代因地制宜富有创新的边疆管理措施(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3)“改土归流”。从明朝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重点一汉至元国家对地方的治理——日趋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从秦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解读】三幅图反映的是从秦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结论】秦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1)秦朝的郡县制到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再到元朝行省制。(2)趋向: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特点: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或从血缘世袭到皇帝任免);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史料一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而在刘邦重建帝业的过程中,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一次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由此我们看到,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陈苏镇《春秋与“汉道”》汉至元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4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史料二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吸取汉唐的历史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屈超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11期史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中国论文网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5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史料解读】(1)史料一从制度传承和文化方面论述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2)史料二说明北宋采取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的目的。(3)史料三分析了行省制度能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的原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6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试答:(2)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有哪些“历史经验”。列举北宋在“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采取的改革措施。试答:(3)依据史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试答: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7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提示】(1)承秦之制,实行郡县制;尊重东方社会习俗,实行封国制。(2)经验:推恩令;置刺史。措施: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地方设通判,监察州郡长官;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赋税,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剥夺地方节度使和武将权力。(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8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汉至元地方管理体制的规律认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9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重点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史料一明代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最初是皇帝亲自在内阁,后来有些皇帝不常到内阁,由内阁条旨、票拟送进去批。甚至有几个皇帝则长久不管事,就变成怕见大臣了;于是经年累月,不再到内阁,一切公事都要送进宫里去,于是皇帝和内阁中间的接触,就多出一重太监上下其手的机会。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明代内阁的特点与清代军机处的实质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20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史料二(嘉庆皇帝):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首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自去年正月以后,军机处颇觉整饬严肃,闲杂人等亦觉稀少。近日又觉废弛,军机处阶台上下,窗外廊边,拥挤多人,借回事画稿为名,探听消息。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广为谈说,信口批评,实非政体。——《枢垣记略》卷一四【史料解读】(1)史料一从皇帝在内阁到不在内阁逐步成为惯例、内阁权力来源及内阁与皇帝、太监的关系来说明内阁的地位。(2)史料二反映的是军机处处理事务保密性强及泄密情况,说明君权事实上的弱化。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2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明代内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试答:(2)根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发展到清中期以后出现的问题,指出它所反映的实质。试答: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2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提示】(1)特点:不断演化;从属于君权;内阁与皇帝间沟通不畅。原因: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君主自身对政事懈怠。(2)问题:军机处纪律不严,泄密严重。实质:君权事实上弱化(或封建制度衰弱)。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2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1.创新表现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的“军机处”,是加强君主权力的又一创新。宰相具有两大职能:百官之首和皇帝的助手。宰相制度废除后,封建君主想找到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仅保留宰相作为皇帝助手的职能,杜绝“皇帝助手”演变为“百官之首”的可能,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辅政机构,但不允许辅机构变成拥有实权的行政机构。内阁与军机处所体现的制度创新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24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2.实施效果(1)明中后期阁臣权力出现膨胀的现象,并且还有伴随而来的太监乱政问题,说明明朝的内阁制度不是一种理想的辅政制度。(2)清朝的探索相对比较成功,其辅政机关实行的是内阁和军机处并行的双轨制,重要的事务由皇帝在军机处的协助下完成,一般事务由内阁来处理。这样既照顾到事情的轻重缓急,又分散了中央权力,二者相互牵制,保证君主集权。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25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1.积极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2)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全面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26返回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