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优化提升课件 岳麓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0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历史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优化提升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01构建——网络体系02纵横——知识拓展04单元过关检测03延伸——史学争鸣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一、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模式,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但以家庭手工业最为普遍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4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方面特点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经济思想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冲击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5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1.(2020·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6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材料二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12分)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7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思路点拨】第一小问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通过材料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为自然经济;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尝试作答】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8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13分)【思路点拨】第一小问现象,通过材料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知,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作答。【尝试作答】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9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答案】(1)经济模式: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等。(任答四点即可)(2)现象: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原因:农业,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等等。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0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核心素养——培优提能]唯物史观——客观公正看待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1.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2.唯物史观的主要理论有:(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1)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梳理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进程。如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罗斯福新政。利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理解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利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宋元明清时期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等。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2)熟悉掌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理论观点,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如主客观两方面、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与片面的观点等。(3)注意防止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①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②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4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二、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变迁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重心: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2.经济重心处于北方的时期:从先秦时期以来到南宋以前。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5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7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针对训练——对接48分选择题]1.(2020·洛阳高三期中)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8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解析:选C。从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进一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故C项正确;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9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2.(2020·滨州二模)宋代圩田开辟尤为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300余顷。这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农业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20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并非说明经济重心的区域格局,排除A项;圩田开辟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圩田开辟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D项。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2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三、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的因素1.制度性因素(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2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2.政策性因素(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2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24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拓展训练——对接12分开放题]2.(2020·石家庄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章节主要内容第1章早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等概念解读第2~6章纺织业、食品工业、服装制作业、日用百货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造纸业与印刷业以及重工业(工具制造业与建材工业、造船业)的发展状况第7~9章早期工业化的能源与材料问题(动力、燃料、铁、木材)、原料输入与产品输出问题、人口与工业劳动力问题第10章工业发展的特点,即节能省材型的发展模式第11章英国模式与江南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25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上表为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的内容梗概。从其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思路点拨】扣准时间段1550~1850年可知,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主要叙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现象,但是这种新生事物并没有发展成为生产力领域的资本主义经济,据此我们可以把论题定位为“明清时期江南的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在论述过程中,我们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具体分析,同时我们还要做一个小结,以呼应论题,使论述结构更加完整。【尝试作答】第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