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8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地理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8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01基础梳理夯基固源02精研巧练提升素养05章末综合检测03应用模板规范作答04达标检测知能提升一、森林资源现状及作用1.分布及现状(1)分布①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加拿大。②热带雨林(原始林)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2)现状:急剧减少,____________破坏殆尽。亚马孙河原始森林2.森林的作用(1)经济价值:重要的____________,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2)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____________,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自然资源环境资源3.森林破坏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4.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地球之肺(2)绿色水库(3)基因宝库碳氧水循环基因生物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_____。(2)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___________最容易遭到破坏。(3)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贫瘠地上植被三、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雨林被毁的原因贫困发展需求农场、牧场商业性2.开发计划四、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1.雨林面临的两种前途长远保护2.保护雨林的具体措施保护性环境教育自然保护区选择性采伐缓冲区微点1森林生态效益的记忆技巧可归纳为七个字:“水气净美无(物)尘沙”微点2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差异地区主要作用丘陵、山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沿海地区阻挡海风,保护农田城市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交通线两侧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微点3热带雨林并不只分布于赤道南北两侧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的东岸,受暖流和信风的影响,热带雨林可分布在南北纬15°~25°区域内,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等地区。微点4森林破坏后产生的问题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破坏后⇨导致气候异常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生态环境恶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烟除尘,防风固沙自然灾害频发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的环境效益不同于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微点5雨林破坏后的影响微点6热带雨林得以保存的原因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生存,人口密度小;雨林地区开发较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植被茂密、丛林阻隔,交通不便,不易开发。微点7迁移农业对雨林的影响迁移农业是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传统的耕作方式。当地的土著居民通过毁林开荒的方式开垦耕地,种植作物,经过连续几年的耕作,土壤肥力下降,成为废弃土地;于是再寻找新的地方毁林烧荒,使森林在原来的废弃土地上得以再生。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农业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休耕期越来越短,导致热带雨林破坏越来越严重。森林的开发与保护(2018·高考江苏卷改编)“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1~2题。类型面积比重(%)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杨树林25.018.718.515.613.7杂阔林44.748.452.653.655.8经济林20.621.521.922.723.4其他9.711.47.08.17.11.“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②提高造林存活率③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④提高林地生产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①生物多样性增加②森林覆盖率降低③果品供应能力下降④木材供需缺口加大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图解思路】经济过程【尝试解答】1.B2.C加大增强增加增加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表现、危害及保护措施(2020·银川一中模拟)西双版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众多。下图示意西双版纳地区夏季不同植被类型在同等降水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地表径流状况(图中数字为相对值)。据此回答1~3题。1.图中生态效益最强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B.橡胶林与茶树C.单一橡胶林D.草地2.在相同的条件下,地表水下渗最少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B.橡胶林与茶树C.单一橡胶林D.草地3.在西双版纳,有利于其经济发展,同时还能减轻水土流失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B.橡胶林与茶树C.单一橡胶林D.草地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植被类型中,热带雨林水土流失最弱;热带雨林植被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强,故生态效益最强。第2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单一橡胶林水土流失最严重,地表径流量最大,说明其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差,地表水下渗最少。第3题,西双版纳地形以山地为主,经济发展依赖经济林业,橡胶林与茶树都属于当地的重要经济作物。从图上可以看出橡胶林与茶树比单一橡胶林水土保持效果好,同时种植经济作物也有利于经济发展。答案:1.A2.C3.B湿地及其保护(2018·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图解思路】低平干旱增大等于增加盐分湿地扩大【尝试解答】(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沼泽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举例如下:(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2)青藏高原湿地的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2.湿地资源问题及产生原因(1)问题: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2)产生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①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②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人为因素类型结果土壤侵蚀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围湖(海)造陆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环境污染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大量引水灌溉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河流的截流改向3.湿地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4)完善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4.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湖泊作为一项重要的湿地资源,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2020·阳泉模拟)龙感湖与鄱阳湖古时曾连为一体,东汉时分离。湖区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国家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该湖区人类活动少,水质优良,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下图示意龙感湖地区位置与范围。据此回答1~3题。1.推测龙感湖与鄱阳湖分离的主要原因是()A.蒸发旺盛B.泥沙淤积C.地壳抬升D.围湖造田2.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A.净化水中污染物质B.调节气候、美化环境C.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D.维持生物多样性3.龙感湖地区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的主要原因有()①冬季温和多雨②人类活动少,环境好③食物来源充足④水质好,无捕食动物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第1题,图示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所挟带的泥沙进入湖区后,在江水和湖水的顶托作用下,在河流入湖口地区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水下堆积体持续接受堆积最终露出水面,使龙感湖和鄱阳湖分离。第2题,由“湖区内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可知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第3题,龙感湖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温和,但降水较少,排除①;龙感湖地区作为自然保护区,而人类活动少,对环境影响小,②正确;除气候温和外,食物来源充足是候鸟越冬地的重要条件之一,③正确;鸟类一般处于食物链的底端,该地区应该有以候鸟为食的其他动物,排除④。答案:1.B2.D3.C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回答4~6题。4.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5.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6.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对。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第5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错。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第6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错。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正确。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成寒漠,D错。答案:4.A5.D6.C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答题模板角度一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角度二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答题模板问题分析角度答题模板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