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语文八年级下册RJ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高效课时通》石壕吏杜甫《高效课时通》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走近作者《高效课时通》胸怀国家安危心系天下百姓诗圣史诗留下珍贵史实客观描述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寺咏怀五百字》《高效课时通》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755——763),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背景资料《高效课时通》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高效课时通》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逾:越过。yú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yè戍:防守。shù老妪:老妇人yù投:投宿。犹得:还能够。偷生:活一天算一天。一何:多么。长已矣:完,停止《高效课时通》第1段开端——“致词”的起因第2段发展——老妪哭述家境第3段高潮——老妇自请应役第4段结局——诗人告别老翁整体感知《高效课时通》101.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原文回答)有吏夜捉人2.这句话中哪几个字看似简单,其实有深意,你怎么理解?把握细节《高效课时通》吏老妪三男邺城戍……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你家还有男人吗?快交出来!怎么有哭声?实话相告,不准骗我!这我不管,你家必须有人去当兵。合理想象《高效课时通》1.三男邺城戍……死者长已矣。2.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3.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集体朗读老妇人的“前致词”,感受诗歌深意。思考:从老妇人的回答中我们了解了她家中哪些境况?我们由此可推断出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战争带给人们的是家破人亡的痛苦。战争让百姓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战争迫使人们(为保全家人)无奈征战。《高效课时通》标题叫“石壕吏”,为何文中对吏的描写很少,而是侧重写老妇的“语言”?联系创作背景分析。1、公元755年,胡人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进攻长安逼走皇帝唐玄宗,自立为王。2、公元756年,杜甫在投奔唐肃宗的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后押到沦陷后的长安,亲眼目睹了安史叛军对百姓的烧杀抢掠。3、公元758年,在平息“安史之乱”的过程中,由于指挥不统一,唐军被史思明的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深入探究《高效课时通》1.结尾“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句,你读到了哪些隐含的信息?2.分析作者这样处理在结构上和主题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1.从结构看,“天明”与开篇的“暮投”有时间上呼应。2.从内容看,“独”字表明昨晚投宿时,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表明老妇已被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3.从表达效果看,简短的二句中能感受到诗人与老翁,告辞者,相送者内心的伤感凄凉之心。但作者却言简意深,留下绵绵无尽想象余地。小组讨论《高效课时通》“其事何长!其言何简!”《高效课时通》2021/4/3016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苦的叙事诗。全诗通过诗人的“目睹”“耳闻”,诗歌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的伟大之所在!主旨归纳《高效课时通》1、探究分析:故事的结尾“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了故事怎样的结局?2、练笔: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作者和老翁的对话。(要补充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3、推荐阅读:任选一首《三吏》《三别》,谈谈阅读感受:(1)对作者杜甫“诗圣”称谓作进一步认识。(2)对杜甫作品“诗史”称谓作进一步认识。课后作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话说——陶渊明平生“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宋濂求学“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再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之为吾辈之楷模也,又闻在唐肃宗年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一位老者暂居四川,他境不及陶和宋。然胸怀可与范、欧阳相媲。谓谁?诗圣——杜甫也。这年秋天,一场暴风雨突然袭击了杜甫的茅屋。想知故事如何,且听我下面分解。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背景资料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文体知识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下者飘转沉塘坳。(秋深)(怒吼)(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江边的地方)(高高的树梢)(茅草飞得低的)(落)译文: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课文翻译归来倚仗自叹息。(竟然忍心这样)(做动词)(公开,与“对面”呼应)(呼喊也没有结果)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译文: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像墨一样黑。)(衾qīn:被子)(睡觉不老实)(被里子)(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睡得很少,指失眠)(何由:即“由何”。由:凭。)(彻:到天明。作动词)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译文: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怎么)(全部庇覆)(所有贫苦人)(安稳得像山一样)(见xiàn,同“现”)(小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1.诗人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风卷茅课文赏析第一节赏析:第二节赏析: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4.给本节加一个小标题。群童抱茅2.群童为何抱茅?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倒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第三节赏析: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2.给本节加一个小标题。秋宵屋漏3.诗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诗人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第四节赏析:1.漫漫长夜,诗人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2.给本节加一个小标题。祈求广厦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忧国忧民的人。或:广厦万间秋风破屋群童抢茅夜雨湿屋心情苦痛无可奈何忧思不绝惨悲哀风雨白天黑夜屋外屋内事人自己推己及人天下寒士愿广厦千万间现实水到渠成理想关心民生忧国忧民板书设计全诗描写诗人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主旨归纳卖炭翁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喻诗。走近作者•“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讽喻诗,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这首诗想要讽刺谁?讽喻诗•乐府诗•叙事诗•讽喻诗原作题下有小序——“苦宫市也”解题:什么是“宫市”呢?•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烧炭——运炭——抢炭卖炭翁宫使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肖像描写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矛盾的心理生活困苦、艰辛肖像描写夜来城外一尺雪,晓炭车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动作描写运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驾辗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心理描写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惜不得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肖像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不讲理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分别找出,并说说作用对比:卖炭翁和官吏的形象•牛困人饥翩翩两骑•满面尘灰烟火色黄衣使者白衫儿对比:碳的价值与所得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卖炭翁的外貌和心理卖炭翁宫使烧炭艰辛运炭艰难炭被掠夺生活困苦艰辛夺炭(肖像、心理、动作描写)对比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