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域下预防民族地区校园冲突与实施和谐教育的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多元视域下预防民族地区校园冲突与实施和谐教育的策略研究四川省盐源县盐源中学李绍民研究框架:1、研究背景。2、研究的原因。3、研究方法。4、民族地区的校园冲突的分类。5、预防民族地区校园冲突与实施和谐教育的策略。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一、政策依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给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提出了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心向往之,关键是如何构建。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它是由许许多多的子系统、各种要素组成。构建和谐社会应从构建和谐子系统、各种要素做起,并使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校园作为子系统的一个要素,和谐校园的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二、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和完成党在新时期对2教育的要求。和谐校园是人文教育的纽带、根本。每个成员都是这个和谐关系中的主体.他们人际关的性质决定着学校人文精神的塑造。人际真诚的爱和沟通.将引领大家崇尚自然、崇尚纯洁。校园内的一言一行都彰显着这样的人文精神,体验真、善、美.在体验中感悟真理、真情,让教育触动心灵、滋润心灵。在和谐的氛围中,激发个体的自我意识.激励他们充分地体现自我生命的价值,这是教育者实施绿色、和谐教育的共同愿望。1.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学校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构建和谐校园,可以使在学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进而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学习、工作,干事业、求发展,进而促使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教科研秩序呈现出一种平稳、持续、连贯的运行态势,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与不断发展。2.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学校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校园内人际关系和谐,就能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就能不断增强校园的创造活力.推动学校的前进与发展。3.构建和谐校园是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事业就一个地区来说.只有推进构建和谐校园,坚持以人为本.亲和互助。才能让每一层次的学校.无论大小.都呈现出和谐发展的态势.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得以实现。三、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3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人们之间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格局;同时,随着我州执行国家关于天然林保护而实施的“推耕还林,退牧还草”、“高山移民”;以及推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而施行的政策,从而导致大量原来居住在山区的人口逐步向平坝乡镇、县城集中,致使这些地方的学校学生结构、学校规模出现了急巨变化。这些变化给当地学校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师资严重缺乏、学科教师配备严重不全、设施设备严重不足、事实上必然存在的超大规模班级等等都给学校安全管理形成压力。近年来我地学生群体性暴力冲突事件呈高发态势,形势越来越严重,参与暴力冲突事件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小,小学生也有参与,暴力冲突事件的危害越来越大,不仅危害校园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稳定。学生的暴力冲突既可能发生在同班学生之间,也可能发生在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还有可能发生在学生与社会人员之间。学生的暴力冲突事件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不好的负面影响,而且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显而易见。暴力冲突处理不当,轻者影响学生之间正常的关系,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影响正常教学秩序,重者造成学生的身体伤残,甚至伤及性命,构成违法犯罪。盐源县中学校2008-2012年学生暴力冲突事件统计(初中)4(高中)第二部分研究的原因一、校园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和谐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近年来校园冲突却呈增加的趋势。大多数校园冲突的原因看起来微不足道,后果和影响却十分惊人。研究预防和降低校园冲突是学校管理和教育现实的需要,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共存对和谐校园建设客观存在的影响(一)、“民族文化,从狭义上讲,是指某一民族的文学艺术创作。年份20008年20009年20010年20011年20012年数量上期下期00241312民族及人数汉族少数民族汉族少数民族汉族少数民族汉族少数民族汉族少数民族0011441813275年份20008年20009年20010年20011年20012年数量上期下期91791821民族及人数汉族少数民族汉族少数民族汉族少数民族汉族少数民族汉族少数民族631615147371353185广义而言,则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以及该民族所有成员所获得的各方面的能力和习惯。”[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既是同一民族内部联系的纽带,也是不同民族相互区别的标志。民族的差异,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其实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差异。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千差万别,这在语言、习俗、宗教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1、首先是语言上的差异。尽管我国每个民族中都有一部分人兼用语言的现象(双语现象),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中都有一部分人转用其他民族的语言,但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仍以本民族语言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从目前语言实际使用的总体情况看,我国各民族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语言上的差异。2、“风俗习惯常常是一个民族一种”[2](P270)。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风俗习惯。民族不同,风俗习惯也不相同。如果说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日等方面的传统与风尚、喜好与禁忌,那么我国各民族在习俗上的差异是很大的。3、“有很多民族是信仰多种宗教的,也有几个民族是信仰同一种宗教的”[3](P270),在我国,不能简单地以宗教信仰来划分民族。然而,由于有些少数民族以某一种宗教为唯一的和全民性的信仰,宗教构成了这些民族的文化核心,由于在部分地区的人群中,确实存在着民族成分不同,信仰的宗教也不相同的情况。因此,在我国,有些宗教信仰上的差异的确是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或者说有些民族文6化的差异的确是通过宗教信仰的差异体现出来的。许多少数民族是一族一教,且信仰相当专注而持久。(二)、民族文化差异存在的两面性。一方面说来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件好事。简单地讲,正是因为有了民族文化差异的存在,才使我们整个国家的文化更加精彩生动,充满生机,富有活力;但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差异与民族矛盾密切相关,它是民族矛盾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群体之所以成其为民族,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体文化相对于其他群体的独特性”[4]。“族体之间的歧异和差异在一定意义上是文化上的歧异和差异”[5]。民族文化的差异起着区分民族的功能。没有民族文化的差异,便无所谓民族差异。由于民族差异是民族矛盾得以产生的先决条件,因此民族文化的差异也就是民族矛盾得以产生的前提。有差异就会有抵牾。“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6]。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因适应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需要而产生的。各民族在各自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由此决定了不同的民族对于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人民与政府、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命令与服从等关系的观点和态度会有一定的差异。当不同民族的成员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时候,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就会不可避免地体现为现实关系上的矛盾。1、在日常的实际社会生活中,“因为每个人都已经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接受了一套价值观和规范,所以当分析另一种文化时要保持毫7无偏见是不可能的”[7]。人们总是倾向于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为标准来观察、判断其他民族的文化。对与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相同的民族风俗,人们一般会采取赞扬的态度;对与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相似的民族习惯,人们多半也容易接受;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相抵牾的民族文化,则难以接受,更难以赞扬。因此,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民族彼此的文化差异越大,则相互之间产生矛盾的可能性就越大。除其他原因外,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在民族之间的交往尚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人们对他民族的思想、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了解得比较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民族之间的不信任本身就是民族矛盾的表现,同时它反过来还会进一步加深和扩大矛盾。2、语言是人们交流和思维的工具。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意味着不同的民族使用彼此有一定差异的思维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造成不同民族之间思想上的隔膜。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意味着不同的民族缺乏或没有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不同民族之间沟通的困难。民族之间缺乏沟通,彼此的隔膜只会更加严重。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起着保存和传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作用,起着维护和支撑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是民族的一种象征,人们通常都寄予它强烈的民族情感。3、民族风俗习惯与民族的共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要加强团结,一个民族总是要设法巩固其共同心理。它总是要强调一些有8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民族的标志”。“有许多风俗习惯是被用来表现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的。不尊重这些风俗习惯就会被认为是对这些民族的不尊重,影响民族间的团结。”[8]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形式和作用都是很复杂的。有一些风俗习惯,如热情好客等,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有的风俗习惯反映了民族之间仇视和隔阂心理,则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有一些风俗习惯,由于比较特殊,往往为别的民族不了解,容易产生隔膜和不被尊重。正如邓小平所说:“风俗习惯不同,容易引起误会,容易犯忌讳,可能得罪了人还不知道。”[9]4、应当承认,宗教具有兼容性的一面。如犹太教要人们“爱你的邻居如爱你自己”。基督教教导大家“想要别人对你好就要对别人好”。一般的宗教总是劝人为善、容忍、仁爱、和平。但也应当看到,宗教又具有排它性的一面。较为普遍的是,视本教为神圣,视他教为“外道”、“异端”。当不同的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宗教的这种排它性就会引起或加剧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对于那些全民信仰某一种宗教的民族来说,宗教感情与民族感情、宗教精神与民族精神、宗教象征与民族象征互相交融,紧密结合,几乎是不可分割或不可区分的。任何其他民族的人即便是稍有不慎,无意之中对这种宗教表示出了一点轻慢或不恭,都有可能激起轩然大波,更别说那种明显的歧视和恶意的侮辱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了。4、也有个别人由于偏见、无知,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和不尊重9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从而引发矛盾。第三部分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1、文献研究。重点研究和引用了以下文献资料:[1]周星.民族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30.[2]施琳.论文化——民族文化与市场文化[J].民族研究,1995,(1).[3]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91-96.[4]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叶小文.关于宗教问题的三句话[Z].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1999,(6).[6]牟钟鉴.宗教在民族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7]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25.[8]宁骚.论民族冲突的根源[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5(夏季卷).[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01991.307.[10]杨侯第,王平,隋青.平等自治发展——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保障模式[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13.[11]周庆智.文化差异:对现存民族关系的一种评估[J].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