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杜甫诗三首——登高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学习目标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有《杜工部集》。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杜甫生平故事导入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艰难,跌跌撞撞……树叶簌簌下落江水滚滚翻腾百感交集,放声高吟……凄冷的风中,孤鸟在盘旋,猿在哀鸣……地方军阀们乘时而起,社会仍是一片混乱。“漂泊西南天地间”,“何日是归年”。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杜甫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背景交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联系解题1、美美地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2、美美地读——训练语感,把握情感3、朗读方法小结诵读感悟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读准字音;(2)把握节奏;(3)注意轻重;(4)读出感情。1、了解句意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句子的意思。赏析诗歌2、细品内涵(1)名词解释①意象: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②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和谐统一。(2)思考探究在自主鉴赏本诗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下面一个问题:本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分析这些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3)细品内涵①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特点?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本联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了哪些意象?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如果你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你的心情如何?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找一找,本联共写了诗人多少层愁苦,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从“艰难”一词中分析造成杜甫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前两联主要是写景,后两联主要是什么?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首联:风、天、猿、渚、沙、鸟写景颔联:落木、长江颈联:孤独凄凉,贫病交加抒情尾联:忧国伤时,消愁无门3、方法小结由意象品味意境的鉴赏方法——(1)找出诗歌意象;(2)分析意象特点;(3)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4、个性化阅读说说你认为诗中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5、想象联想播放配乐朗读,请闭目凝神,假设自己就是诗人杜甫,想象诗中意象,感受诗人意境。假如你身处秋天的意境之下,你又会联想到什么?6、拓展延伸古诗词中常见的“悲秋”情怀:(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刘彻《秋风辞》)“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天的景象也可寄托喜悦之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1、知人论世5、分析技巧2、诵读感悟6、想象联想3、了解句意7、熟读成诵4、细品内涵全诗小结1、背诵本诗;2、背诵杜甫的其他相关诗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