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掌握建国后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主要成就。2.理解党和政府在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梳理点拨巧记课前自学基础梳理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背景(1)新中国成立初期,专门科研机构少,科技人员不足。(2)科研工作仅在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领域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2.措施(1)确立__________的发展方针。(2)成立科研机构①1949年11月,中国________成立。②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自力更生科学院(3)组织科研队伍①欢迎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如李四光、________等,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②大力培养科技人才。(4)制订发展规划: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确定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和发展尖端科技的紧急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____________”的热潮。邓稼先向科学进军3.成就(1)国防科技①核能: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64年,中国第一颗________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②航空航天: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发射成功。原子弹东方红一号(2)医学: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______________。(3)农业: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__________,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结晶牛胰岛素杂交水稻【易错提醒】“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期中华民族创建辉煌伟业的标志性成就。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1)“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科技事业严重受挫,大部分科研工作陷入瘫痪。(2)邓小平复出主管科学和教育工作,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尊重知识,__________”的号召。(3)1978年召开______________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迎来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4)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一系列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尊重人才全国科学大会2.提出: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断。3.意义(1)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2)成为中国实施“__________”战略的理论基础。科学技术是第科教兴国一生产力4.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2)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易错提醒】“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不是邓小平最早提出的。邓小平最早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的丰富和发展。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主要原因(1)国家“__________”战略的实施。(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3)“863计划”“__________”等科技规划的实施。科教兴国火炬计划2.主要成果(1)核技术: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2)空间技术领域: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的国家之一,并从1990年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3)运载火箭研究:1999年11月以来,中国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多次“神舟号”飞船的成功发射。(4)信息技术领域: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______”巨型计算机系统;2002年,中国成功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5)生物工程领域:2001年至2002年,相继完成__________________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3.重大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国的__________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银河国际人类基综合国力因组【轻巧识记】1.新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2.中国科技发展历程1.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自力更生的方针,1949年11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许多海外知识分子放弃国外优越生活条件毅然回国,如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1956年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确立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掀起了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2.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3.“文革”期间中国科技事业严重受挫。“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主管科学和教育工作,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4.随着“科教兴国”战略“863计划”“火炬计划”的实施,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990年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2003年,“神舟5号”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飞行员。另外,中国“银河”计算机和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也取得巨大成就。探究突破升华互动探究重难突破要点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史料探究]史料一: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史料二: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史料三: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开发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研究表明,航天技术的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10。可以说,航天产业是一个联动效应极强的高技术产业。——2012年4月13日《西安晚报》思考:(1)结合史料一,指出我国20世纪50~70年代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中国迫切需要原子弹的理由。学生试答:提示: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发展。理由: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苏联与中国关系逐渐恶化,发展原子弹可以打破美苏的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2)史料二中,中国农民为什么那样说?据材料指出,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有何重大意义?学生试答:提示:原因: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意义: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其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3)史料三阐述了中国关注太空发展的侧重点是什么?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原因。学生试答:提示:侧重点:带动发展与航空航天相关的经济产业。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国际上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环境趋于缓和。[史论升华]1.“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①有效的管理;②严谨的科学态度;③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精神。(2)意义:①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③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④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⑤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2.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2)党的坚强领导,中共中央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导。(3)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精辟论断,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5)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6)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科技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高科技发展的侧重点及原因(1)侧重点:各项科技事业全面发展——我国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2)原因:①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一、学习思考1.(教材P92)提示:成立中国科学院,开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及各级专业研究机构;吸引大量海外留学生和学者回国;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尖端科技。2.(教材P94)提示:它反映了当今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同时它也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3.(教材P95)提示:在核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成为当今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在空间技术领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并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在运载火箭研究方面,成功发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些成就对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二、自我测评(教材P96)1.提示: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在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中国于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后,在核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之后,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同时,中国注重核技术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和科研方面的和平利用。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在空间技术领域,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每天为千家万户传送着电视节目。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在运载火箭研究方面,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表明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1999年11月以来,中国成功地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2003年10月,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国于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一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002年,中国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在高性能计算机的开发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生物工程领域,中国科学家于2001年至2002年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