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结构学习目标精准学习导航知识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掌握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以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3.联系生活实例,理解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4.了解产业分类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5.掌握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6.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自主学习梳理知识课前基础梳理知识点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1.区域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__________。2.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区域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__。3.在人地关系中,人类活动起__________。基础反作用主导作用二、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矿产资源的开采(1)矿产:指富集于__________中或者出露于地表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的__________。(2)有利影响:发展经济需要开采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采形成了许多__________,这些产业对推动人类__________发展有重要作用。地壳有用矿物产业部门社会经济(3)不利影响①工业废渣占据了大量__________,浪费了大量__________。②__________遭到破坏。③水、__________、__________不断被污染,环境污染加剧。④导致__________,地下水漏失阻断水循环等。农田土地资源自然景观土地大气地面塌陷(4)应对措施①合理__________矿产资源,提高利用__________。②大力治理__________,积极推进矿山环境__________,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示范工程,推进__________矿山建设。开发利用效率矿山环境立法绿色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对水源调入区的影响:增加水源,扩大水域,解决_____________之需;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水源调入区的__________,缓解__________,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减少水源调入区地下水的开采,有利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循环,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__________。但可能给调入区带来新的病虫害和疾病,引起土地盐碱化等问题。生产和生活气候生态缺水地面沉降(2)对水源调出区的影响:能促进当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但调水过多会导致调出区生态失衡,影响当地水循环等问题。(3)应对措施:需要处理好水源调出区与调入区的关系,需要解决好水源______________及水资源的__________等问题。输送的保护节约利用3.对生物资源的利用(1)对森林的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急剧减少,对地理环境产生负面影响。(2)人类经过不断培育,改良了多种农产品,使之产量大幅提高。(3)通过__________、施肥、__________等措施,使土地生物产量大幅提高。过度砍伐物种灌溉塑料大棚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为什么首先实施东线方案?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分布不均,南水北调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首先实施东线方案的原因是东线方案工程量小,工程难度小,工期短,投资少。1.矿产资源的开采以中国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为例,列表比较矿产资源的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①发展能源工业,调整全省生产力布局,加快全省城市化进程②促进以交通运输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③供给各地充足的能源,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④提供资金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不利影响影响具体表现地面沉降使地面建筑物出现裂隙,甚至倒塌,出现大面积积水,交通道路破坏等破坏生态、诱发灾害表土层剥离,破坏地表植被和水系,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诱发滑坡、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地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漏失,阻断水循环;污染水源,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不利影响影响具体表现污染空气开采爆破所用炸药对空气的污染和爆破土石产生的尘埃对空气的污染;矿石层所夹含的有害气体因开采而释放废渣污染废渣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噪音污染开采产生的噪音影响生态平衡应用提示——查盲点补遗漏点拨技巧为了加快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山西省采取了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煤炭外运能力及加强加工转换的措施,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压力,具体表解如下:措施具体内容扩大煤炭开采量扩大开采规模,形成了大同、平朔、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同时增加煤炭产量煤炭外运提高煤炭外运能力,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运输网,支援东部建设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外运线路①大同到秦皇岛的大秦线②朔州到黄骅港的神黄线③沁水到日照的焦—兖—日线加强加工转换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通过输电和运送焦炭实现面临的压力①价格:运煤、输电成本都较高②环境效益:变输煤为输电,改善输入地的大气环境,但造成本地环境污染加重③水源:地处内陆,降水少,而发电需消耗大量水资源2.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1)水资源跨区域调配是人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建设的一种重要措施。我国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工程主要有南水北调、引滦入津等。国外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型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如下表)位置自然条件调水原因调水措施调水效益美国西南部北部湿润,河流水量丰沛;南部地形平坦,光热条件好,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南部缺水,且用水量大,为了开发南部必须解决南部缺水问题修建加利福尼亚水道南部发展灌溉,成为水果、蔬菜生产出口基地;解决南部城市用水问题;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了综合效益(2)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有利影响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东线调水对长江口地区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北方灌溉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中线移民问题;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况的影响环境问题西线目前处于规划阶段,但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将逐渐明朗采取措施国家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了全国的治污规划。规划中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应用提示——查盲点补遗漏点拨技巧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涉及输入地、输出地及沿线地区。(1)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调入区)效益类型表现社会效益进一步改善供水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生态效益缓解调入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趋势,控制地面沉降,促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对调出区和沿线地区)区域影响长江径流量减少尤其是枯水季节,海水上溯,河口盐度升高,降低下游水质。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沿线地区水位上升对江淮沿线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易发生土壤盐碱化3.对生物资源的利用人们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影响着地理环境。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具体分析如下面图表所示:资源利用影响不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生物灭绝加速,生物多样性减少改良作物品种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培育高产禽畜提高了饲养的劳动效率大力植树造林生态环境改善,地表径流减少,土壤含水量增加合理利用采取休耕措施地下水储量增加,蒸腾作用加强,土地的生物产量大幅度增加应用提示——查盲点补遗漏点拨技巧森林资源的利用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其作用如下表所示:资源类型作用别称自然资源木材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世界生物基因宝库”资源类型作用别称环境资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滞尘、防风固沙“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人类的保护伞”(2016·江苏卷)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1)(双选)与2003年相比,2013年()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B.供水总量增大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2)(双选)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解析】(1)从图中信息可知,2003年供水量和用水量正好平衡,说明没有水资源循环利用;2013年供水量小于用水量,用水大于供水说明有部分水循环利用,A项正确;2013年与2003年相比供水总量减小,B项错误;2013年环境用水量增加幅度最大,生活用水明显增加,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减少,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C项正确,D项错误。(2)南水北调可以为该市提供水资源,可以改善生态环境,A项正确;水资源短缺得到缓解,但是不能得到彻底解决,B项错误;提高了使用成本,C项错误;有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D项正确。【答案】(1)AC(2)AD1.陕西榆林市是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读图,回答(1)~(2)题。(1)榆林市成为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优势条件有()①煤、气、盐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④科技力量雄厚⑤国家政策支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2)榆林市能源基地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包括()A.水土流失严重B.水资源短缺C.劳动力不足D.交通运输压力大解析:第(1)题,榆林位于陕西,位于我国西部内陆,不具有水运优势,该地并非科技力量雄厚,读图可知,该地资源丰富,我国能源、化工产品需求市场广阔,该地有国家西部开发的政策支持,故C项正确。第(2)题,劳动力短缺不是该地能源开发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答案:(1)C(2)C工业知识点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产业分类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__________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二三2.区域内部产业发展(1)区域内劳动力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__________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__________产业转移。稳步增加三(2)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降,第三产业__________,遵循着基本产业结构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特点。(3)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第__________产业比重越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总体水平3.区域间产业转移(1)原因:区域之间__________________存在差异。(2)过程产生了更高级的产业类型—发达地区――→落后产业不发达地区资源4.产业转移的影响(1)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①不发达地区:接受劳动和__________密集型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②发达地区: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条件。地理环境环境污染缓解就业压力(2)从地理环境来看①改变区域的__________。②伴随着__________的转移和扩散。(3)从就业机会来看①发达国家:国内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②发展中国家: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我国中东部地区一方面接受国外产业转移,同时又将一些产业往西部地区转移,这对于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各有什么意义?对中东部地区来说,一些传统工业、初级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源消耗大的产业已进入衰退阶段,如果把这类产业转移到西部,能够使东部地区腾出足够的空间,接纳国外一些较为先进的产业转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于产业升级。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接纳中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可以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1.产业分类产业内容第一产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即广义的农业第二产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