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9-2-3 鉴赏诗歌语言课件 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第二节古代诗歌考查方向三、鉴赏诗歌语言微镜头·大讲堂微技巧·大能量微镜头·大讲堂探微知著,“着力点”与“考查点”结合微点1鉴赏诗歌炼字专题微评1.炼动词(1题)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词,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动词的表达效果:赋予画面动态感,形象生动,意境特点更加鲜明。小题微练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将“悠然见南山”中“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见”好。两字意境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见南山,表达了整个诗句中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触,好像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山中美景,符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而“望”则显得有些刻意,不是那么自然。专题微评2.炼形容词(2题)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形容词的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特征,营造氛围,体现意境。小题微练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分析“润物细无声”中的“细”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个“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无声息的特点,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专题微评3.炼数量词(3题)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数词的表达效果: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②夸张渲染。小题微练3.齐己《早梅》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称之为“一字师”,请问改为“一”有何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开已久,不能算是“早梅”了。一枝孤梅迎寒怒放,更富意境,同时还能表现出诗人的惊喜之情。专题微评4.叠词(4题)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小题微练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请分析叠词的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寻寻觅觅:动作,写出词人心中无定,如有所失,反复寻找。冷冷清清: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经历不幸遭遇后的飘零、孤寂的心态。专题微评5.炼虚词与表颜色的词(5题)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表颜色的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小题微练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杜甫)请分析表颜色词的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1.(2019·辽宁省高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岩居僧赵师秀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歌分析其精妙之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要求结合诗歌分析颔联“过”“摇”两字精妙之处。答题时先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然后把所炼之字放到句子中进行描述景象。最后点出句子运用这两个字整体上有什么表达效果,抒发了什么情感。答案“过”有“路过、经过”之意,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摇”即“摆动、轻摇”之意,写出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以衬托出“岩居僧”淡泊平静(安闲、平和)的心境。【译文】把门开在峭壁上,一天到晚很少有人能爬上来,一只鸟飞过寒冷的枯木,好几朵花在翠藤上便摇曳起来。煮茶使用的是寒冰下面的水,而香火居然燃着佛像前的灯。我也是一个逃避名声者,什么原因使我看起来很像这岩居僧。【赏析】赵师秀作诗,常追求“清”的美学趣味,故多写荒寒之景、凄清之情、冷寂之境。首联交代诗题。开扉于石层,所谓僻之又僻,本意即在避世,所以自然“尽日少人登”。这是说其居处之清。颔联描写鸟过藤动、藤动花落的情景,非常细腻。一个“过”字,当是反复推敲所得。一般说来,既是藤摇花落,就不当是“过”,而应是“落”或“飞起”。但在那样一个清寂的环境中,“过”字显然更能见出僧人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因此,在艺术上更为真实。一个“寒”字,既是写实——树已深而复绕之以藤,当然清寒;又是写意——以此烘托僧人的心迹双寂。炼字炼句亦复炼意,而又出以平淡自然,反映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这是说其环境之清。颈联承上更具体地来写僧人的生活。煎茶而取冰下水,亦略同取梅上雪,意在寄托高洁的情怀。而于饮食之中惟言煎茶一事,则突出了其生活的清苦和心性的淡泊。“香炷佛前灯”一句,呼应题中“僧”字,若无此交代,则可能将主人公误认为隐士,而非僧人了。这又是说其生活之清。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题面已足,故尾联结以向往之情。这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进一步突出主题,使全诗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微点2鉴赏诗歌诗眼专题微评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诗而言是某一个字。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它们一般是:①全诗的主旨所在;②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③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小题微练1.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昱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同意。“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思乡之深、之切。1.(2019·邯郸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秋晚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诗首联写诗人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满目肃杀之秋景激起了诗人“满眼愁”,“满眼愁”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卷地西风”点出了秋景肃杀之愁。颔联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山河沦丧,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表达了诗人山河沦丧之愁。颈联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兴废难料,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写了诗人身世遭际之愁。尾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梦魂犹绕”写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非复昔”表达对戎马生涯的怀念与对这些已成往事的感慨。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之愁。答案愁。①因登临而引起的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瑟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忧思,对故都的怀念之情。③壮志难酬之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阵雁,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译文】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眼望破碎的山河,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赏析】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登城所见所想,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这恐怕是诗人所愁之一。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作者在此发问: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这一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微点3赏析精彩语句专题微评高考对佳句赏析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三类句子上:1.名句。或鉴赏其内容的精彩之处,或赏析其形式的完美之处。2.主旨句。主旨句一般就是诗歌的关键句。在表情达意上,它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其位置常在诗词的后半部分。3.表达精彩句。多是从炼字或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无论是哪类句子,赏析炼句,都包括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小题微练1.江阴①浮远堂[宋]戴复古②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③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①江阴:今属江苏。②戴复古为南宋后期诗人。③浮远堂:堂名浮远,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江远欲浮天”意。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确实最具表现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