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小题练透19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题练透19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时间:20分钟满分:29分(2020·湖南长沙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过去的40年间,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最重要________,让数以亿计的学子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有力支持了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这次改革的核心目标,________单一的录取标准,高屋建瓴制定反映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录取制度,同时建立新的公平秩序、解决新出现的公平问题,是这次改革的真正挑战,其关键是建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过去的经验表明,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只有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如果所有高中生都按照同样的要求和安排去学习、考试,培养和选拔________的考生,“多元录取标准”是无法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考生和高校之间充分、多次互选的制度安排,就无法实现多元标准下录取过程和机会的公平。因此,发挥学校制定录取标准和实施招生的________、自主权,赋予考生选择学校、选择考试、选择学习的自主权,是改革成功的关键。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途径破解千人一面开放性B.思路打破同出一辙主动性C.思路破解同出一辙开放性D.途径打破千人一面主动性解析途径:路径,多用于比喻。思路:思考的线索。根据语境“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最重要”分析,此处是讲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应用“途径”。打破:突破原有的限制、拘束等。破解:揭破;解开。根据语境“单一的录取标准”分析,和“录取标准”搭配,此处应用“打破”。千人一面:比喻文章或人物,都是一个样子。同出一辙:指两种言论或行为完全一致。根据语境“同样的要求和安排去学习、考试”,修饰“考生”,此处应用“千人一面”。主动性: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相对于被动性来说。开放性:具有开放性质的措施和形式。相对于封闭性来说。根据语境“发挥学校制定录取标准和实施招生”“如果没有考生和高校之间充分、多次互选的制度安排,就无法实现多元标准下录取过程和机会的公平”分析,语境主要讲高校录取的主动性,此处应用“主动性”。答案D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然而,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正源于形势发生了变化B.然而,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形势也随着变化C.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D.然而,正是形势的变化,使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解析结合“让数以亿计的学子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有力支持了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分析,括号前面说的是高考的积极作用与意义,后面说高考要进行改革,所以中间括号的句子应从形势变化说到出现弊端,排除A、B两项。D项,表述绝对化,“形势的变化”是“使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的原因之一。答案C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B.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只有量的多少、没有质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C.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消除“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D.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只有量的多少、没有质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怪圈。解析A项,搭配不当,“打破”“形势”搭配不当;“只有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表意错误,不合语境。C项,搭配不当,“消除”“局面”搭配不当;“只有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表意错误,不合语境。D项,搭配不当,“打破”与“怪圈”搭配不当。答案B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湿地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可有效补充地下水,还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为人类提供食物、能源和原材料,因此,湿地是人类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湿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当今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快速的经济增长、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得湿地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认识其重要意义,即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善环境污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解析本题中①句依据前文“还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提示这里要补写的是前文内容产生的结果,即“改善环境污染”;②句依据前文“还是……又为人类……原材料”可知,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句属于总结性语句,前文提到了湿地生态环境脆弱,面临严峻挑战,可见这里要补写的是“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这样的提倡。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分)从2019年3月1日开始,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在影片放映前会看到一部名为《家国与边关》的短片。这部短片时长45秒,聚焦中国各地极端艰苦环境中的边防军人。与常见的军队宣传片风格不同,这部短片不“秀肌肉”,只“讲感情”。飞机大炮、刀光剑影等常规元素在此片中无处可寻,有的只是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等艰苦条件下巡逻的场景。在最具冲击力的自然环境中呈现人物遭遇危险时的困境,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令观者动容,产生尊崇之情。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说,国防部新闻发布和宣传一直努力破除高冷范、衙门腔。未来会越来越多地采用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形式进行国防教育。国防部的举措受到很多网友的点赞,请简要分析点赞的原因,试拟出两点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结合这段材料具体内容可概括为“深刻的国防教育,展现家国情怀/传递正能量”;从效果上“令观者动容,产生尊崇之情”可概括成“以小见大,引起共鸣”;从最后“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的说法可概括为“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答案①短片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使观众受到深刻的国防教育。②从普通边防军人的日常工作入手,以小见大,更能够激起观众的共鸣。(或:国防教育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6~7题。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6.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B.“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D.“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解析B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错误,应该是“凄凉孤寂”。“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这让从杭州刚调任到密州的苏轼感到的是凄凉、孤寂。故选B。答案B7.细读全词,赏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读懂全词,根据具体词句分析。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杭州)的上元夜写起。苏轼曾在钱塘过了三个元宵节。钱塘的元宵节的特点,就是“灯火”。苏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作者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本题的艺术手法答虚实结合也可以,上阕钱塘元宵节是虚写,下阕密州元宵节是实写。答案对比(或虚实结合),将记忆中杭州(江南)的上元节热闹的情景与眼前密州凄凉寂寞的情景对比,抒发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对现实生活感到孤独寂寞,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充满希望之情。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