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考纲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明方向1.把握重点知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关注焦点问题:(1)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两岸文化交流;(3)“一带一路”有关文化领域的知识3.强化重点题型:原因类选择题、评析说明类主观题培素养政治认同: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科学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公共参与:树立文化自觉,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重要标志一脉相传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区域中华文化民族特性求同存异各民族文化自身文化其他民族文化盲点排查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2.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3.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4.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5.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6.澳门多元文化并存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7.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过程中,会渐趋同一、融合统一、特色消失。()8.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借鉴一切外来文化。()9.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定力量。()××××提示:1.×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3.×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4.×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不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文化个性与共性的统一。5.×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6.×地理环境是文化性质的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经济、政治的性质决定文化的性质。7.×会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而不会渐趋同一、融合统一、特色消失。8.×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9.×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非决定力量。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考向一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征,增强考生文化自信1.[2017·江苏卷,19]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可见A符合题意;B、C虽然表述正确,但均与题意不符;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D项错误。答案:A考向二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2.[2013·全国卷Ⅱ,19]《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的重要体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台湾风物图卷》描绘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①说法正确。它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说明两岸文化有共同的根源,②说法正确。《台湾风物图卷》与《清明上河图》艺术风格相似,但文化价值各异,③说法错误。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④说法否定了文化的民族性,错误。选A项。答案:A1.中华文化两大基本特征比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角度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上讲的从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上讲的侧重点侧重于历史悠久,相对于其他文明的衰落、消亡而言侧重于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关注历程、动态、纵向内涵、静态、横向区别见证汉字、史书典籍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联系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因为源远流长,所以中华文化才有时间丰富和发展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几个注意点(1)认为“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整合而成”是错误的。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整合”说法错误。(2)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3)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命题点一中华文化的特征1.[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传统文化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形式,所以③说“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表述片面;④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选A。答案:A2.[2015·福建卷,30]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解析:材料中的“吴楚”“北人”“南人”表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应选B项;A、C、D项中的源远流长、多元一体、自强不息都不符合本意,舍去。答案:B3.[2018·江苏卷,34]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简答题,设问要求分析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的原因。考生分析时要从文化生活角度,结合材料,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传统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等方面分析。答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播;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命题点二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4.目前,我国重点保护和发展人口较少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代表性项目,如高山族的拉手舞,布朗族的弹唱、蜂桶鼓舞,怒族的达比亚舞、仙女节,毛南族的打猴鼓舞、花竹帽编织技艺、肥套……材料从两个侧面表明()①中华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③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④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①选项错误,我国各民族文化并不都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③不合题意,题目中没有涉及各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我国重点保护和发展人口较少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代表性项目,说明了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表明了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故②④正确。答案:D易错点1混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提醒: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角度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见证或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矫正训练1“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源远流长”,故D项符合题意,而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博大精深”未体现出来,C项排除;A、B两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易错点2错误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地域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示例1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示例2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示例3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提醒: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但又保持各自特色。地域可影响但不能决定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差异也并不等于文化冲突。矫正训练2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C.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统一、渐趋融合解析: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体现了区域性特征,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说明了其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故B符合题意;A错误,自然条件是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D“统一”错误,文化要展现多样性而不是日趋统一;C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答案:B核心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向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013·全国卷Ⅰ,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设问具有开放性,可以从赞成也可以从反对的角度去分析,如果赞成,可以运用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加强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知识分析;如果反对,可以从文化的民族性,维护文化安全等知识分析。答案: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