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节 读懂诗歌——“三大路径”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高考总复习大二轮语文[提分攻略]——明角度找对应1.最直接的路径——标题、注释和情语(1)看标题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唐人作诗,最重标题。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2)析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3)抓情语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如2019年新课标Ⅱ卷《投长沙裴侍郎》中的“渔乡思”、“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等,都是“情语”;2018年天津卷《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中的“忧道不忧贫”“秉耒欢时务”“即事多所欣”等,也是“情语”。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中的“哀”字。2.最快捷的路径——利用选项信息选项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在细节处设误,所以选项相当于带有“瑕疵”的诗歌赏析,故善于利用选项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有很大帮助。[示例](2018·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提示信息]开篇采用提问方式,涉及了精卫填海的动机,至于“作者是否对动机感到困惑”暂且不作深究。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提示信息]B项相当于对诗歌第三、四句的翻译,诗意十分清楚。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提示信息]C项相当于对诗歌第五至八句的诗意概括,有利于我们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脉络层次。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提示信息]D项相当于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把握,通过回忆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及《观刈麦》,我们可基本确定本项正确。3.最牢靠的路径——对诗家语“咬”“嚼”“泡”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含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两三遍。[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浪淘沙·送苏庭绰之泉州刘铭①癸巳岁,庭绰过余,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谁复忆河阳,击鼓山岗?关乡残梦马铿锵。落落芦花飘江表,流水斜阳。镇日野菊黄,枯草颓墙。萧山无语鬓飞霜。何忍脆裘②折枝远,冻酒愁肠。[注]①刘铭,宋河阳嘉州人。作者曾与同乡苏庭绰一起抗金。宋败退江南后,作者力主抗金不得,被迫归隐。②语出岑参送别诗《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读懂诗歌]1.看标题——初判题材。“之”,动词,意为“到、往”;苏庭绰,是词人刘铭的老乡;“送”意为“送别”。由此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词。2.结合注释提信息①“庭绰过余”:“过”意为“拜访”,表明同乡好友拜访自己。②“数日,又复别去”:暗示这首词的内容涉及送别之情。③“作者曾与同乡苏庭绰一起抗金”:表明两人志同道合,感情之深。④“力主抗金不得”:表明词人怀有一种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⑤“被迫归隐”:表明词人凄伤、无奈的归隐生活。3.找出“情语”易分析①从词序“癸巳岁,庭绰过余,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看,这首词有送别友人的伤感之情;②从“鬓飞霜”“何忍脆裘折枝远”可以看出,词人对年华易逝、年老无成的悲伤感慨之情;③从“宋败退江南”“作者力主抗金不得,被迫归隐”可以看出,词人心怀国家、壮志难酬的悲愤无奈之感。④综合这些情感,才能真正理解词末“愁”的全部内涵。体悟到这一步,才算真正读懂了诗歌。4.利用选项通诗意A.“谁复忆河阳,击鼓山岗”是回忆当年在河阳战场击鼓山岗的情景。“马铿锵”则指当年自己驰骋沙场的情景。[提示信息]首句回忆当年自己驰骋沙场的情景。虽用“谁复”一词,但实际上指自己。B.“落落芦花飘江表,流水斜阳”描摹出一幅落寞秋景图,寓亡国之痛于冷落之景中,营造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气氛,直接写出作者的满心凄冷与感伤。[提示信息]“芦花”“流水”“斜阳”这三个意象都具有凄凉无情的特征,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凄冷与感伤之情。对“意象”的把握,有助于感情的把握。C.“鬓飞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说明词人头发花白,年老体衰,而一“飞”字更体现了时光流逝之快,更添词人年老感伤之情。[提示信息]对表达技巧的分析和“炼字”的好处,有利于对诗句的理解。D.“冻酒”不仅说明天气寒冷,同时也体现了词人与同乡饯行时借酒消愁的愿望;“愁肠”二字收束全词,“愁”字蕴含了词中的多种情感,也成了这首词的词眼。[提示信息]对情语的理解和对“词眼”的分析,有助于对整首词的理解与鉴赏。5.原味诗译谁还记得当年在河阳战场击鼓山岗的情景?现在在家乡,能零乱不全地梦到当年驰骋沙场的情景。我伫立在斜阳下,看芦花飘落在江外,江水空流,心生感叹。整天观看“野菊”“枯草”“颓墙”这样的景物,内心不免生出凄凉与哀伤。萧山不说话而自己头发花白。自己年老体弱怎么能忍受送别老友的悲伤?只能用冻酒消愁。[对点专练]——练类题提能力一、阅读“技法演示”中的宋词,完成1~2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谁复忆河阳,击鼓山岗”是回忆当年在河阳战场击鼓山岗的情景。“马铿锵”则指当年自己驰骋沙场的情景。B.“落落芦花飘江表,流水斜阳”描摹出一幅落寞秋景图,寓亡国之痛于冷落之景中,营造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气氛,直接写出作者的满心凄冷与感伤。C.“鬓飞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说明词人头发花白,年老体衰,而一“飞”字更体现了时光流逝之快,更添词人年老感伤之情。D.“冻酒”不仅说明天气寒冷,同时也体现了词人与同乡饯行时借酒消愁的愿望;“愁肠”二字收束全词,“愁”字蕴含了词中的多种情感,也成了这首词的词眼。解析:B[“直接”错误,作者的凄冷与感伤是通过描绘秋天落寞萧瑟的环境烘托出来的。]2.本词上下阕作者形象发生了较大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解析:赏析作者的形象,一定要回到原词中抓住概述词人生平经历或形象的句子。上阕“忆”回忆自己当年在河阳战场上,击鼓山岗、纵马沙场的豪迈形象;下阕“鬓飞霜”描写了已两鬓斑白的老者形象,“枯草颓墙”写隐居的萧条之景,“冻酒愁肠”写送别好友,只能以冻酒相待,心中愁肠百结。上下阕通过对比手法写出自己昔日英雄气概而今日英雄末路的形象,联系注释可知该词表达了作者家国兴衰之痛,时光流逝之叹,送别友人之伤。答案:上阕描绘自己当年在战场上,击鼓山岗、纵马沙场的豪迈形象;下阕刻画了两鬓飞霜、冻酒送别、怨恨孤苦的老者形象。前后形象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家国兴衰之痛,时光流逝之叹,送别友人之伤。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阴雨①白居易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作于赴任途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张,又喜卧北窗下。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屮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效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解析:D[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4.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思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注]①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而作的。当时武矩知均州。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皇帝陵墓在洛阳。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听到官军收复西京洛阳后欢欣鼓舞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B.颔联用“千年计”与“一日回”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诗人的自豪感和对敌军的轻蔑鄙视。C.“疾风雷”,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迅速颁布到西京的情形,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表达收复失地的快意,而本诗又含有功业无成的伤感。解析:D[D选项“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分析有误,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妙处。(6分)答案:①运用了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含蓄蕴藉。②以寒食节时朝陵驿道上处处盛开的梨花,渲染驿道上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画面优美,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南涧中题①柳宗元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②。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③。[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qī):约会。3.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B.回旋的风“一萧瑟”,碧树的影“久参差”,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与影的和谐。C.“始至”句写出游览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涧似觉忘了疲惫。D.结句表明以后有人迁谪来此,看到此景,或许能真正理解这种落寞心情。解析:B[B项,“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虽日当正午,而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瑟之感。即便如此,面对“萧瑟”的秋风,如舜时乐器般摇晃的林影,诗人似乎兴致渐高,忘了疲劳。这种写法是含泪的笑,泪花里满是悲苦与无奈,“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和影的和谐”错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